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都传言南极有外星人隐藏的基地。
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十世纪中,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一百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从八十年代起,天朝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二十次南极科学考察和两次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多个科考站。
虽然徐海宝并非科学爱好者,却很清楚在南北两极的科考工作,是件非常危险且枯燥的生活。来一趟南极不容易,想回国一趟同样不容易。
可以说,在科考站工作的科考人员,比驻扎边疆士兵的生活更危险更坚幸。碰上极端恶劣的环境,即便有科考站庇护所,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事。
每次外出进行科考研究,都是一种外出冒险行为。长年永冻的冰川之下,谁也不知道究竟隐藏了什么未知的风险。外出时,谁也不知道何时会遭遇天气突变。
尽管徐海宝来南极的时间不长,可待在陆地上的时候,徐海宝隔三差五便能体验到暴风雪的滋味。在南极刮起的暴风雪,远远超乎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总之,即便徐海宝是个修真者,拥有在南极冰川自由穿行的能力。可他心里,依旧钦佩那些科考人员,能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甚至于开展工作。
每天睁开眼便是茫茫的冰川,隔三差五只能窝在房间躲避暴风雪。这样的生活体验,心理跟身体素质稍差的人,在这种地方根本待不下来。
穿着一身略显单薄的羽绒服,徐海宝迎着平地刮起的巨风,看上去很惬意的随风而行。换成其它普通人,在这样的天气之下,根本就不敢随意行走。
漫天的风雪,很容易遮挡行人的视野。行进的前方,谁也不知道冰川下会有什么。一旦坠入冰缝之中,那么等待这个人的命运,便是被冻成冰疙瘩。
来南极这么久,徐海宝还真看到过几具尸体。从那些冰封的尸体判断,大多都是外籍面孔。衣着的话,也大多不是现代的,而是很早来南极探险的人类。
相比早年的科技水平,很多人将南极视为人类禁区。如今的南极,对于人类似乎已经称不上禁区。可真正来过南极的人都知道,南极并非看上去那样平静。
依旧有极夜跟极昼天气的南极,想来欣赏南极的冰川风光,更多都要在极昼的时间段来。除此之外,游客真正能抵达的南极区域,更多都属于南极边缘区域。
真正核心的地带,依旧是普通人的禁区。而徐海宝此番前往的科考站,同样是天朝位于南极内陆地带,一个高海拨的科考站。
加上徐海宝来的时间有些不凑巧,刚好碰上南极的极夜天气。这种情况下,科考站的工作人员,大多都待在科考站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很少从事户外的科学考察。
每天窝在科考站的生活,自然也是比较无趣跟寂寞的。可对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耐不住寂寞的人,是无法在南极这种地方生存下去的。
经过将近半天时间的赶路,徐海宝终于看到前方笼罩在暴风雪中的科考站。看着毅立在暴风雪中,依旧坚挺的科考站,徐海宝觉得这科考站条件简漏的够可以。
原因很简单,从远处看的话,科考站跟废品站差不多。实际上,科考站的主体建筑,便是由集装箱式的房子组建完成的。这样的条件,自然无法跟国内科研站相比了。
从空中落下,看着房门紧闭的科考站,徐海宝自嘲的笑着道:“这个时候去敲门,估计会吓坏很多人吧!不过,待在屋子里的生活,其实也不错嘛!”
想在南极这种地方生存下去,取暖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充足的暖气供应,人类很难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至于食物的话,大多都以鑵头为主。
已经抵达科考站外的徐海宝,最终还是决定去敲门。这种天气状况下,即便南极上空有监控卫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