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回了肚子里。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古人诚不欺我也,大将军位高权重如此,却还能如此平易近人,已属不易,这事提出来,不但不以自家儿子无才无德,碌碌无为而有所不满,还能直截了当的把话说到这个地步。
可见官场传闻,多有谬误,就算此事不成,交情看样子也已结下,而自己这个大同知府,也就好做的多了,这事看来还真的做对了。
若是成了,那才叫皆大欢喜,自家那小畜生看样子是没多大的出息了,若能一生平平安安,得陛下,大将军庇护,富贵荣华可能要差些,也可能要有些人说嘴,但这样的一辈子下来,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还求之不得的呢。
一件大事落定,他这里已经有些坐不住了,只想快点回去写上一封书信,叫人送回长安家中,宜早不宜迟,瞅陛下那热心的样子,若是给旁人捷足先登了,自己可就空欢喜一场了不是?
但赵石可没有放人的意思,这事八字没有一撇,加之他离着也远,帮不上什么忙,再说出了个许节那样的家伙,他对自己的眼光也深有怀疑,所以也就先放下了。
不过这事到底是件好事来的,对这位知府大人,也就存了几分好感,之后谈起大同诸事来,也不介意跟他多说两句,提点一下对方要注意的东西。
这对于刚到任的知府大人,是有着莫大好处的,这位知府大人稍后便安下心来,心里更是欢喜,知道自己之后任事,可要方便不知多少了,就说这满大同的秦军官兵,有了大将军的吩咐,也断不会跟自己为难,之后施政,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而他这个知府,处于大同这样的位置上,若是大军攻伐,军功恐怕也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将来前程还用说吗?
两人谈谈说说,更显融洽,这位知府大人早已知晓,眼前这人不通文墨,偏又心有丘壑,最是务实的一个人,他自家也非是食古不化之辈,所以言谈之间,将读书人风花雪月的那一套收了个干净。
而来之前,他已经想的好了,这番谈来,却只扣住两个,一个便是修路,这无疑和了赵石的胃口,大军征战,困于道路,往来不便,这是制约大军粮草辎重的一个大问题。
知府大人这修路的意思,可不正和当今时宜,至于让知府大人苦恼的人手,赵石笑着指向北边,大同新定,不宜征发劳役,但北边的胡人却有很多,近两年,当有足够的人手,供人役使,也就是说,之后的一两年间,草原上的胡人,将是秦军的主要目标。
第二个,就是农耕,大同这里是一个盆地,周围多山,但可耕之地也有不少,若沟渠便利,将来所出供大同府百姓所用,当是足够,说不定,还能为大军进兵,供应些粮草呢。
这两件事说出来,都能得到赵石的赞同和肯定,觉得虽还不知这位知府大人才干到底如何,但要是能将这两件事做好,便也能不愧贤良一说了。
知府大人苦心孤诣想到的两件事,果然得了大将军的赞赏,心中多少有些得意,说的也就更详尽了一些。
两人相谈,也渐渐顺畅了起来,临到晚间,大将军赵石留其在府内用饭,之后更是亲自送出府门,对于这位知府大人来说,这一趟走的,真是不冤,也算是为自己到任知府,开了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开头,出京之初,可是断不会想到会如此顺利的。
知府大人欢喜无限,急急回到居所,立即写信回长安不提,赵石回到府中,心情也是不错,转念想到,成武皇帝李全寿施政还不知怎样,但在这个知人善任上,却比景帝强出一条街也不止。
想起当年雄心勃勃的景兴皇帝,到了后来,已是变得好大喜功,多疑善变,任用臣工,多数已不思其人是否贤能,作为如何,只知道巩固自己皇位为先,当年雄心,还能剩下多少真的不好说。
不过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他也只是稍有感慨而已,转瞬间,便已想到自家妹子的婚姻大事,心想,这信该怎么写,自家妹子改嫁,也不知她自己同意不同意,再有,太皇太后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定要老眼昏花,瞅不清人。
还是得跟靖佳那里说一声,让她抽空入宫瞧瞧才成。。。。。。。。。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