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的官吏,进入河洛,河中,河东等地,这却进一步加剧了朝堂官员的老化趋势,年轻人,总是更愿意去地方任职,顺便赚取资历,政绩,无论世家子,还是寒门书生,都是一般想法,而朝廷这里,也很乐见其成,按照大秦官场的规矩,年轻人本就应该更多的去地方历练,不过如今,却已经成为大秦官员任免中的一种趋势,让朝堂重臣们感到分外尴尬的趋势。。。。。。。。
当然,在这样的朝局之下,也给官员任免带来了很多变化,荐举之制又一次被人提起,并很快付诸实施。
在官员岁考上,只要是优等之人,几乎多数立即便会得到晋升,不再固守于三年大考的规矩。
只要有着才干,很快便能脱颖而出,几乎可以预见的,很快,京中各部便会出现更多的新面孔,他们年轻,而且有着活力和蓬勃的野心。
实际上,这样的端倪早已出现,不说国武监出来的年轻官员们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底层官吏的位置,已经不拘于军旅,而是在向朝野蔓延。
就说如今朝廷各部之中,也有着一些变化,这里面,值得一提的便是蜀中官员,经过这些年下来,蜀人官吏开始渐渐出现在朝堂之上。
他们多数是文人出身,比之秦人,他们显得更加内敛,讲究尊卑进退之道,文章华美,于政务之上,也多有独到见解。
先是多数任职于翰林院,国子监之类的地方,后来才扩展于各部之间,他们平日里显得谦和而彬彬有礼,不过一旦有了自己的政见,却显得分外固执。
更让秦人难以适应的是,这些家伙便于言辞,精于朝堂政争,很是显示出了他们独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而蜀人官吏,在治政之上,却比秦人更加细致,更加的温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蜀中沈氏。
翰林学士,沈鹤,字放舟,蜀中成都府人氏,咸宁二年进士,外放利州路怀县知县,逾二年,经利州路抚使齐子平举荐,回京入户部任职,翌年,因文章华美,转翰林院,任翰林学士。
编纂史书,后又继李士芳之后,负承旨之责,兼任东宫属曹。
至此,沈鹤在大秦朝中站稳了脚跟,接着,成都沈氏陆续有人入京任职,多数都在翰林院,其族弟沈白,则因文章故,入国子监为教授。
而景帝末年,艳惊长安的沈才人,便是出自他这一族,长安之乱后,多数人都以为,沈鹤等人必遭新帝厌弃。
谁知,成武皇帝登基至今,沈氏中人,皆安然无恙,且隐已为蜀人之首,而此时,蜀中大族苏氏也缓也了过来,开始陆续有子弟出仕于秦,但相比沈氏,却已经晚了不是一步两步了。
而蜀中自古以来便为人杰地灵之所在,若非当年赵石率兵平蜀,杀伐太重,使蜀中大族皆受重创,不然的话,如今入朝为官的蜀人,绝对不止这些。
赵石自是不会去想这些,他只是知道,相比军前,京师政局也是日新月异,看着平稳,其实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这注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
也许,当下一次征战回来,朝廷就又是一番新气象了。
说到沈鹤这里,赵石终于问起,李士芳怎么没有动静。
几个幕僚听了这个都笑了起来,见赵石疑惑,南十八这里才解释,李士芳非是不想过来,而是前几日会客,染了风寒,不易出来走动,李府那边,到是已经派人过来告罪过了。
赵石一听,就更不明白了,会客怎么还和风寒联在了一起。
等到南十八一解释,赵石也被逗乐了,原来,这位李大人,春风得意,几位他的得意门生回京述职,宴请于他,设宴的地方在彩玉坊那边。
如今李士芳也是朝堂重臣,位高权重,自不好明目张胆过去,要说,弄上一顶小轿也成,但这位文人性子发作,非要便服步行前往。
带着几个从人,来到彩玉坊,路过一处小楼,听楼上琴音渺渺,不知不觉便驻足聆听,可好,一盆凉水从楼上直灌而下,将其淋了一个落汤鸡。
大冷天的,经这一下哪儿受得了,当即便躺下了。
若是如此,也不至于传出去,偏身边的从人不懂事,上赶着上那楼子跟人理论,逼的急了,还漏了李士芳的身份。
那楼子的主人吓了一跳,赔情什么的自不必提,但李士芳逛青楼,喝了旁人洗脚水的故事,也是遍传京师,弄的分外狼狈。
当然,如今深受帝宠,又和大将军赵石交好的他,位置是无比稳固的,在朝堂上,多数被当做一个笑话,或者可以说是佳话来传扬,但说实话,不论是笑话,还是佳话,这名声着实不太好听。
所以,李士芳借着养病之机,其实脸皮被落的一塌糊涂,在府里猫着躲羞呢。。。。。。
(求月票。)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