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北镇军为主力,但那一战,也是对西北镇军打击最大的一战,很多西北强军,在蜀中被乱匪所围,损伤惨重,也顺便拉开了西北镇军没落的开端。
等到大军东出的时候,虽然还有着西北镇军的身影,但他们的地位,已经被潼关守军,以及京军所取代,第一次东征,在魏王李玄道麾下,西北兵马还可和魏王心腹将领们抗衡一时,待得张培贤率兵东出之际,西北兵马却只能乖乖的作为陪衬了。
尤其是兴起于西北镇军的种折两家,渐渐脱离了西军范畴,一家开始立足于殿前司禁军,一家则转向了东军。
这么一来,西北镇军的衰颓之势简直已经到了无可逆转的地步。
无论是兵员,还是粮草辎重,西北镇军开始渐渐落在了殿前司禁军,东军的后面,当年英雄辈出的西北镇军,这些年,却落得这般地步,看着有些凄凉,但实际上,却是大势所趋,并无任何值得奇怪的地方。
没有战事的磨砺,西北民风再是彪悍,也自枉然。
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非赵石莫属,起家于凤翔团练,立足于京军羽林卫,攻灭蜀中,扶持殿前司禁军,回京又建国武监,猛虎武胜军,东出之战,征河中青壮,成河中兵马。
又战河东,使得河东守军成型,可以说,随着大将军赵石一路走来,也正是西北镇军渐渐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不然的话,若是当年,提起沙场征战,谁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西北强兵?
不过这样的原因,并没有人去细究了,在大秦露出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的时候,西北镇军的衰败其实便已经不可避免了,这便是大势,无人能够逆转,赵石也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不过,当长安之变后,折汇履任延州镇军指挥使,西北镇军开始稍稍有了起色。
当然,谁都明白,大将军折汇重掌延州镇军,与贬斥无异,从河洛,到西北延州,这样的转换,只要脑子没问题,就不会有人认为是高升。
所以说,西北镇军能有怎样的起色,跟大将军折汇并无多少干系,只因为那个时候,朝廷大计开始重新往西北偏转罢了。
成武元年的那一场战争,西北镇军稍稍扬眉吐气,沿路扫平西夏边寨,并覆灭卓罗和南军司以及绥州军司,战功不小。
但却也不能改变西北镇军配角的地位,因为大将军赵石在那个时候,聚集二十余万大军,发起了攻取河东之战。
定太原,克大同,并挥兵北上,收服草原部族为己用,无论那一项功绩,单独拿出来,都能让西北镇军各部那点功劳变得黯然失色。
无疑,西北各部兵马的进攻,是在为河东之战做偏师,使西夏不敢轻动罢了。
可以说,这些年来,西北各部都已憋闷的狠了,西北张家在西北军中威望受损在所难免,而折汇借父祖余威,却能堪堪在延州镇军中与张家分庭抗礼,折氏离开西北镇军太久了,张家在这里却是经营多年,若非那些变故,不然的话,延州副指挥使张承便足以将这位大将军架在半空中,让他下不来也上不去。
西北镇军的情形,赵石有所预料,不过到底堪不堪用,却还得上了战场才知道,因为他没在西北镇军当中呆过。
到了庆阳这里,他还熟悉一些,当年随军过来,因为李金花的缘故,他在庆阳颇受优待,帮着处置过些军务。
不过,那毕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重回故地,早已物是人非,当年的几位领兵大将,除了李任权这位叛将之外,其余人等,都已归老田园,当年旧识也没见到一个,只有几位将军看着面熟罢了,估摸着不过是有着一面之缘罢了。。。。。。。。
唯一让他有着些别样情绪的,不过是显锋军的番号还在,几经波折,这一支人马,竟然还能留存至今,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
而事实上是,他到了庆阳,并没有工夫去追忆往昔。
他从这些庆阳将领们的身上,眼中,都能看到升腾的战意,想来延州那里也差不多,军心可用,这个念头在赵石脑海中一闪而过,让他有些满意,因为他没有看到老朽衰败,军心懈怠的懒洋洋的景象。。。。。。
(求月票,求赞,现在让阿草头疼的,不是进兵路线的问题了,而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该怎么写,要不。。。。。。去瞧瞧奥大神的篇章,酝酿一下情绪?嘿嘿。。。。。。。。)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