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他觉得淮引好,他只是需要军费。
韩世忠部每月就需要二十万贯以上的军费,这让吕颐浩从哪去凑?他虽然可以截留江北税收,可是很多地方根本就收不上来。他直属地区只有开封府和应天府两地,这是宋朝名义上的东京和南京,可是这两地比什么地方都残破,开封府以北直到黄河岸边,几乎都找不到几个人,是一片黄泛区。应天府被刘豫改作归德府,并不是什么富庶地区,漕运现在都很不稳,而且收复两京之后,赵构一高兴,早就免了两地五年税赋,就算有钱也不能收。
剩下的地方,稍微有点钱的,也就是长期被藩镇统治,不久前被赵鼎弄回来的高邮、天长军,以及扬州,其他地方不是残破,就是藩镇的藩地,根本不可能提供税赋。
在吕颐浩看来,他执掌江北,地面宽了很多,财政其实比他在建康府路的时候,更加紧张。
现在不但要管韩世忠部的粮草,赵立部也需要他接济。因为赵立先后放弃了真扬藩镇,徐豪藩镇,现在就留着一个陈留县,赵立是陈留王不假,可一个陈留县怎么可能供应赵立三万大军的开支。
除非朝廷不想要赵立这只部队,否则就得支应赵立。赵立部的战斗力有目共睹,吕颐浩要想北伐,就离不开赵立的军队。
赵立部的军费,并不比韩世忠部少多少。因为赵立不贪财,部队是实打实的三万,韩世忠部号称四万多,真实数量有三万就不错了。所以赵立军的消耗,只是略微比韩世忠部少一些,也将近二十万贯每月。
一年下来四百万贯现钱,让吕颐浩从哪里去挖?
能真正解他燃眉之急的,其实就是扬州。扬州每年提供的财政都在涨,目前每年可以给他一百万贯,作为一个州,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在整个国家都是独一份。但依然远远无法满足吕颐浩的缺口。
作为能将一个州经营的拿出一百万赋税的揽财能手晏湲,自然就进入了吕颐浩的视线,吕颐浩多次召见晏湲,向他询问敛财之道。晏湲给他出的主意是借债,朝廷都借了盐债,吕颐浩为什么不能借一笔淮债?
而且张浚已经抢先一步抢了先河了,张浚做事可比吕颐浩更不顾一切,弄起军费来毫不手软。张浚在四川印的钱引数量,已经是以前的二十倍。可依然无法满足军费,因为张浚需要负责的军队很多,除了川陕的吴阶部之外,还有岳飞部一直需要张浚接济,还养活了赵立部一段时间。
因此张浚在得知朝廷发了五千万贯盐债之后,一边不断向朝廷要钱,回头就通过成都的公所借了一笔川债,用川盐作为担保,以五分的利息借了一千万贯现金。张浚可以做,吕颐浩为什么不能做?大家都是地方帅臣,都是大都督,赵鼎没有找张浚麻烦,肯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向吕颐浩发难。
所以吕颐浩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要借钱,就得找商人。丢人不丢人?吕颐浩不在乎!
吕颐浩如今位高权重,如果光看官职,一点都不比蔡京低。但论权势比蔡京就小多了,因为南宋滥赏的问题比北宋更严重,存在小功大赏,无功滥赏的弊病。主要是皇权衰微,不得不用这种滥赏滥封来拉拢人心。刘光世这种将领,没什么功劳,官却一升再升,因为朝廷得罪不起他。
文官更是如此,吕颐浩、赵鼎、张浚这些人,都是跟赵构一路南下的,有伴驾的功劳,而且还有拥立之功,他们原先就有不低的品级,一封再封,结果人人的官职都很高,不是太尉就是太师,蔡京努力二十年的成绩,他们两三年就做到了。
但缺陷是,他们普遍没有实打实的功勋,吕颐浩其实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他在建康都师,前年北伐,他负责节制的部队收复了两京,他也分享到了大量战功,虽然没有封王,却已经是公爵。
如果进一步立功,封王是肯定的。哪怕皇帝这次没有开口,但既然两京可以封王,大名府肯定也可以封王。大名府不但是刘豫现在的伪都,而且是正经的大宋北京。收复北京肯定能封王了,这个王爵大概率就得落到吕颐浩头上。因为赵立已经是王了,韩世忠不可能也封一个王,他资历不够。李慢侯是藩镇,封王太敏感。只有吕颐浩,作为文臣,不受猜疑,而且名义上节制诸将,不管谁攻陷了大名府,这个王爵肯定就落到了吕颐浩头上。
当王爷当然很吸引人,但吕颐浩更在意的是,有这个头衔和功勋,他就能彻底压倒赵鼎和张浚那些权臣了。
所以他急于要一笔军费,只要能借到钱,他什么都不顾了。
于是晏湲牵头,一大帮扬州的大盐商决定承包这一笔债券,两公主和李慢侯承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