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
如今看到回京述职的王正阳,便能知道那里的环境有多恶劣。
现在想来,这得辛劳,换做是谁,也不愿奔赴。
乾熙帝动容道,“王爱卿,辛苦了。”
王正阳挺了挺身子,正声道,“微臣既为大乾的臣子,自是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不敢说辛苦二字。”
话虽如此,但其中的艰辛万苦,只有他一人知道。
“爱卿的辛勤付出,朕都记在心里,吏部那边还有个左侍郎,日后你就留在京城吧!”
“臣谢主隆恩!”
纵使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乾熙帝那一句,你日后便留在京城的话,来得暖心。
王正阳本就是京城人士,至于为何会被外派到南夷州,这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回想起当年南夷州知州突然病重,乾熙帝不得不在朝中选人前往任职,只是被他点到名的大臣,无一不是称病推脱,宁愿触怒乾熙帝也不愿前往。
这是因为南夷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南夷州,又称烟瘴之地,世人又称不毛之地。
大乾向来有南人发北,北人发南的惯例。
这里说的发,并不是发配,而是流放的意思。
顾名思义,北人发南,其实是一种流放。
江南自古以来富庶,此南却不是南夷州的南。
倘若京城人去了南夷州,或许还没走到地方上任,怕就死在途中,这是历朝历代所记录下来的事实。
可以说,京城人士前往南夷州,几乎是必死的结局,这就是为何朝中大臣,宁愿拼着触怒乾熙帝,也不愿前往南夷州的原因。
古代医疗条件差,仅仅一个水土不服就可能导致死人,更别说南夷州到处都是剧毒的瘴气,只要遇见,基本都会中毒而亡。
想当年,南夷州知州一职空缺,一连半月下来,朝中人心惶惶,生怕莫名其妙被乾熙帝点了名。
可乾熙帝还是一连串点了十几人,随之而来的是,每个被点中的大臣,一一上奏称卧病在床。
是以朝中无人愿意前往南夷州,这时王正阳挺身而出,背负使命,这一去,便是三年。
三年时间,倘若是在京城,除非家中出什么大事,要不然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可王正阳今年也就三十出头,如今看起来却如同四五十岁的老人一般。
王正阳领恩退下之后,乾熙帝手里拿着他的奏折,沉默许久,手中的奏折翻来覆去,都快被翻烂了,而乾熙帝还是紧紧抓着不放,与此同时,脸上的满是惆怅之色。
让王正阳留在京城,是理所当然的事,可如今他却要为重新选人,前往南夷州而苦恼。
可以想象的是,只要乾熙帝将南夷州知州一职空缺一事道出,朝中三品以下的大臣,绝对会想方设法拖病不上朝。
联想到三年前,南夷州一事,闹的人心惶惶,拖病的臣子不在少数,差点将大乾的运行整瘫痪。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
乾熙帝这次是慎之又慎,誓要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只是一想到这个问题,乾熙帝就觉得一阵头疼,忧心忡忡道,“小李子,如今这南夷州知州任期已满,你觉着朕应该派谁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