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章 史书里的真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时故剑。

    连昔年寒微时用过的旧剑都念念不忘,何况是朝夕相伴的妻子?

    见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皇帝态度如此之坚定,霍光也就没有态度强硬地逼迫,他谨小慎微了一辈子,几乎从来都是求“稳”,自觉规避一切风险。

    不久,许平君当真被策封为皇后,那个时候,她心底里应当是感动极了的罢——他的丈夫,肯在自己还空手无权的时候,为了她去开罪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终于在多年困顿之后,尊荣加深,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东西与身畔共历风雨的妻子共享,把所有自己能给的东西统统捧到她面前。

    千载之后,叫做“故剑情深”的故事,读来仍旧令人动容。

    三年之后,许平君刚刚涎下一个女儿,被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女医毒害。

    许平君尸骨未寒,霍显便忙着帮女儿准备出嫁的妆奁,不到一年,霍成君入宫,先封婕妤(汉朝通常是由婕妤进封皇后),不久封后,专宠椒房。

    两年多后,霍光薨。

    刘病已着手清洗霍氏家族,又两年,逼反霍禹,诛灭霍氏满门,废霍成君。

    先隐忍蓄势,步步为营,后期杀伐凌厉,果决利落,完全反转了局势。

    如果没有许平君的血仇,汉宣帝还会对付霍氏么?——当然。但,应该没有这么狠绝血腥。

    纵观宣帝一生,这其实是个比较仁厚宽容的人,诛灭霍氏是他在位二十多年间唯一一次大肆杀代,可见其恨意之重。

    废了霍成君后,刘病已立婕妤王氏为皇后。

    《汉书》明白如话地写了:“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自为后後,希见,无宠。”

    汉宣帝在宫妃中挑了一个性子谨慎,没有孩子的王氏女子立为皇后,目的只在于让她照料好太子。所以“希(稀)见,无宠”,确切点儿说应该是独守空房。汉宣帝不会让她有孩子,唯有这样,太子刘奭是她唯一的依恃,她才会真正倾尽心力照料这个孩子,视如己出。

    真正让人一声叹息呐。

    而太子刘奭日渐长大,柔仁好儒,宣帝觉得他不堪继承大统,但“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因为多年间一直惦念着亡妻,所以即便明知他们的孩子不那么优秀,却也不忍废了他的储位,始终没有背弃他们当年的情份。

    读史至此,最令我动容莫过于这一句“终不背焉”。

    这时,距许平君过世,已有十多年。

    【许平君】

    《汉书》中,对于她的记载比较简单,总共只有两处:

    一、《汉书·宣帝纪》“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二、《汉书·宣帝纪》“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

    从这两段记述中,我们至少确定两个事实。

    1、宣帝刘病已与妻子感情甚笃,所以才能在那样全无根基的情况下,冒险地为她博一个皇后名份。

    2、许平君应当是一个柔和而聪慧的女子,几日之间鱼龙变化,得登后位,却不见半点骄气,作风朴素,行事谨慎,不得不说,她对得起刘病已的情意。

    【霍成君】

    关于她,史书所载的也只寥寥,从这只言片语中,我所看到的,就是一株标准的温室花朵,懵懂无知,娇气,没有主见,或许还有些软弱怯懦。

    一、年纪很小

    当时成亲一般女子是十三四岁,汉代律法曾明文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官府就强行配人。而公卿大夫家的女公子一般更是很早许嫁,许平君入宫时的年纪,应该也就十三岁左右(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她为何一直无子)

    二、性格软弱没主见

    有点出乎我意料的,实际上在《汉书》中,少见关于霍成君的劣迹,非说起来的话,就是两点。

    1、车服盛大,用钱散漫,打赏宫人出手非常大方,和许平君相比,实在太过奢侈。

    但关于这一点,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这个小姑娘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养大的,恐怕是真的对于金银钱财什么的没有多少概念(作为大将军霍光的幼女,不知柴米贵什么的真心不稀奇)

    2、谋害太子

    关于这一点,有明确记载的是汉宣帝废后的那一道诏书,其中给许平君定的罪名就是“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汉书》的记载里,她从来都不是主谋。

    谋害太子这件事,是从宣帝立刘奭为储引发的,霍显为此怒恚不已,以至“不食,呕血”,曰:“此(刘奭)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霍成君)有子,反为王邪!”

    所以她“复教皇后令毒太子。”,这里明白如话,是她教唆(甚至有可能是命令)霍成君毒害太子的。

    所以,后来“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以刘病已的算无遗策,霍成君这点儿小手段,大概也就是小孩儿过家家的水准,怎么可能让她得手?

    而在宣帝对霍氏论罪的诏书中,写“(霍)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许平君),谋毒太子”这里,关于谋害太子一事,完全没有提到霍成君。

    而霍成君初入宫时,向许平君一样,每五日亲自去皇太后上官氏那儿侍奉饮食,应该也是出自家族的授意,她只是乖乖听话而已。

    综上,这其实真的是一个自己没主意,从小依着父母娇惯,也听着父母主意、顺从家族利益的小女孩儿。

    三、天真无知

    前面说了,霍成君入宫的年纪很小,而且从小娇生惯养的日子也令她没有多少心机。

    而汉宣帝,从史书记载来看,实在是一个情商智商双高的人物,所以,收服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女孩儿,简直不能更容易。

    这儿,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首先,在宣帝立刘奭为太子时,霍显为之大怒,以至于呕血,可身为皇后的霍成君,作为最直接的利益关系人,反而没有什么反应——这是真心迟钝无知啊。

    其次,在后来宣帝封王皇后时,提到“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说明,当时宣帝的后宫是有其他妃嫔的,而且应该是有其他子嗣的。但霍成君身为皇后,有着大将军霍光这么强大的后台,却从没有她妒忌之类的事迹记载——这是真心天真懵懂啊。

    仔细推敲下来,能作为解释的,无非两个缘由,一是她自小娇养,心无城府,二是宣帝对她表面上一直非常宠爱,所以她对他十分信任。

    而最后听从母亲的教唆谋害太子,则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就没有主见,而且在那个时代,凡入宫的女子几乎没有人可以违抗家族的意志。

    四、自尽原因

    最终,宣帝五年隐忍,步步为营,清洗了整个霍氏家族,霍成君也被废黜,迁居昭台宫,并于十二年之后,因为宣帝一首让她再迁往云林馆(更加僻远的宫殿)的诏令而自尽。

    其实,在这里我看到的倒并非是宣帝的绝情。从客观角度来看,对于这个朝夕相伴了五年的女子,虽是隔着血仇,但宣帝并非毫无感情的。

    如果真的恨她,只怕迁到昭台宫不久,就无声无息地“病逝”了,不可能任她好好地活了十多年。

    但十二年之后,汉宣帝四十多岁,身体应该已经不太好了(五年后因病去世),而太子刘奭此时已经弱冠之年——他和霍成君之年,可隔着杀母之仇。

    刘奭这个时候,身为太子应该已经一步步开始掌权,宣帝对霍成君大概还念着几分情份,可以容她在冷宫里静静生活着,但刘奭一旦承位,霍成君必死无疑(甚至可能生不如死)

    而宣帝此时这一纸诏令,就是给了她一个明确的讯息,然后,霍成君听旨之后,就决然自尽了。

    回首前尘,这个女子生于极贵,自小娇宠,少年封后,母仪天下,而后一朝家门剧变,自云端跌落了涂泥。

    是的,她的确算不上无辜——既然享了家族的荣耀,也就该与家族共担灾厄。

    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重阅史册,总令人不免叹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