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是《奥斯卡走下神坛》。不讲获奖影片,聊的是普通观众不太熟悉,奥斯卡评选过程中的猫腻。
前央视名嘴黄健翔看过节目后语重心长跟高晓松说:“兄弟,这火不了。”
结果惨遭打脸
节目上线24小时后,网络播放量突破百万;开播两年后播放量高达五亿次,成为国内第一个网综脱口秀爆款。
就连他本人也始料未及吧?
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天理何在!
在宁远看来《晓说》和《罗辑思维》,乃至《朗读者》《一千零一夜》一样。虽然这些节目的价值观和趣味不尽相同,但其实形式上都是用视频,向你说书。
谁都知道读书是好的,可是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能老老实实读下来整本书?
于是知识性节目成为一个替代方案。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让你获得学习感。
话题涵盖范围很广,历史军事、影视娱乐、世界见闻,以及名人轶事、家族往事……
一集30分钟,碎片时间中获得碎片知识,即听即用,转头就能当作社交话场中看起来好有文化的谈资。
连马云评价高晓松:知识结构乱七八糟,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就是听了很舒服。
马东聊起高晓松说话的艺术:他最初的几句话你认可了,他的自圆其说的力量就彻底把你带进去。
不管历史、政治,人文还是艺术,结合自身经历,放进自我逻辑,掰碎了揉开了,活色生香地讲给你听。
既然要讲究趣味性,那就不能摆太正统、太官方的历史,得要有点另类,颠覆观众的常识才行。
比如破次元组合类比的《太平天国和南北战争》,放眼二战后悲苦图景的《胜利下的阴影》,解构历史人物的《妄人传之切·格瓦拉》。
张嘴就来?
所说的内容其实毫不新鲜,只是把自己读的历史现学现卖罢了,应该说是历史的搬运工和二道贩子。
比如一个最备受争议的论点叫四大发明全是假的。
原话是我们文化要自信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应该重新考虑,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麻将、针灸、炒菜、按摩,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四大发明。
其实四大发明真不是自古以来的说法,而是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史学家提出来的,这样的一个舶来品怎么就成了不可质疑的金科玉律?
对四大发明的质疑还有很多,比如活字印刷术因为工序复杂、成本极高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历代沿用的其实还是雕版印刷术。
这些观点都非高晓松原创,《晓说》走红,皆因为他扮演一个出色的说书人,把各种史料记载或道听途说的趣闻,娓娓道来。
用北方话说就是侃大山。比起汲取营养,主要的作用还是图个乐,权当你居家旅行下饭的谈资。
作为一个历史大搬运工,能保证他搬运的素材都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