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5章 背架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行人从未时走到酉时,差不多行了近4个小时,腿都快走麻了,才走到山脚下。

    回头看走过一望无际的荒地,乔大夫说,按他所知晓的从此地到州府大致得翻七|八个山头,不算那种矮坡的小山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山。

    众人内心颇有些打鼓,一个个心里头都紧张的不得了,无不在祈求上苍让他们运气好些,千万不要遇上什么凶猛的野兽,最好连毒蛇蚊蝇之类的都不要遇上。

    大家互相安慰着,除了担心这些足以威胁到生命的野生动物外,再有就是需要考虑到,板车不易在山上行驶。

    进山前的官路如果还算平坦,那么进山后,大段大段陡峭的上坡下坡路,骡子和牛车就极不方便,特别是遇上坡度很陡的山道,一个不留神,连人带车翻下山去,那便是极危险的事。

    所以,当众人行到山脚下时,暂时停下歇上一晚,等第二日天亮后,再上山。

    这样做不仅考虑到一行人的安全问题,同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都说陆行车,水行船,泥行橇,山行檋。

    在山上畜力只适合背驮一些随行粮食、衣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如果还照着陆地行车的方式上山,肯定是不行的。

    这不,倒是让林小月想起了背架。

    那是在她原来那个位面的历史长河中,诸多农具见证下,一个民族生活智慧和农耕文明的进程象征。背架子,无疑是一个极特别的存在。

    可以说它承载着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期望。林小月记得,当时她在看那一期节目时,特别留意了这一件用于劳作工具的制作流程。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农具。

    它是由两根长木条和一块木板或竹篾编织的网构成,结构简单但却异常结实。以前的农夫们将收割的庄稼或柴火,放置在背架上,再用两根长木条穿过肩膀,将重量分摊在双肩上。让原本艰难的任务变得相对容易许多,不仅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也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背架子这种传统农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毕竟,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农民们再也不需要肩挑重担,更加省心省力。

    只眼下,这一工具恰好适合即将穿行在崎岖山路、羊肠小道上的她使用。

    不过,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和家人沟通时,发现这个位面居然没有背架子出现过,这里的人们担柴火或是装山货,用的都是竹篓、竹筐子。

    没去深究其中的因由,只在众人停在山脚下时,林小月借着其他人在忙着搭柴烧火准备暮食的空隙,把林老爹坐着的板车徒手拆成一长条一长条的。

    “咔咔”声传出来的时候,周围人都看傻眼了,想这姑娘莫不是疯了?

    徒手掰板车,别说这力气有多大,光这拆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