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神农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削成,有时还用火烧其尖端,以增加它的硬度,还可以套上野兽的一根犄角,使用得更长久些。但是这东西掘地非常费劲,因为只有一个施力点。神农氏发现用双叉的木棒掘地可以更快些。于是就出现了双齿耒。耜(念四),则是一个石头片,没有柄,用它掘地必须躬着腰甚至蹲着身子。神农氏认识到,如果把石耜装在木耒的头上,使用起来就不必蹲身了。于是耒和耜被束缚在—起,叫做“耒耜”,是现代铁锨的鼻祖,未来大禹治水也主要采用这种工具,不过那时已经使用青铜器了,不用石耜了。发明了“耒耜”这种复合工具,标志着华夏人类的智力达到了新的水平。

    斲(zhuó)木为耜,揉石为耒,耒耜(lěisì)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从这种工具为神农氏发明,则可以判断神农氏的时代为仰韵~河姆渡文化时期(BC5000~3000年)。

    神农氏指挥着人们顺风放火,把枯木干草烧了个精光,露出一大片赤裸的土地。然后大家抡动石斧,砍掉残余的焦木。厚厚的草木灰和焦木片则成了天然的肥料。到了冬天,积雪又为这片土地备足了水分。

    等到春天,神农氏再次带领人们用他自己发明的“耒耜”,在地上剜出小坑,把种子塞到坑里去,像是给土地行贿——把碎银子塞进土地的口袋——等待土地的回馈。女子继男子之后,跪在地上,拿小木棒打碎硬土块,把小坑掩盖好。这就完成了刀耕火种的全过程。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神农氏要跑回他的田野,手持石镰,向大地母亲讨回公道。神农氏用口齿不清的原始语言,指挥男女老幼们一起动手,割下田野里滚动着的谷穗。而秸秆就与荆棘杂草一起放火烧掉,作为下一年的草木灰。

    收获来的粟,脱了壳才是金黄的小米,才能吃。怎么脱壳呢?石磨盘是当时流行的碾米器具,样子像现代酷崽玩的滑板:长度在半米左右,带有三、四个矮足,板子表面被打磨得平滑细致。把粟放上去,拿古代擀面杖(磨棒)使劲地擀就是了。直到粟壳脱落,露出金灿灿的小米。这个活一般让妇女干,这是古代妇女最有趣的减肥运动,汗水沾湿了她们垂下去的头发。经过这种消遣,妇女和小米都变得光鲜可爱。神农时代女性用过的石磨盘,现在还有一些出土,中部往往凹了下去(这是磨的结果),上边留着远古妇女汗水的余温。

    石磨盘虽然好,但容易把米捻跑了,掉出磨盘。所以神农氏又为大家发明了“杵臼”(念楚舅)——就像药店捣药用的那个东西,下边是盆状的,不会把米碾出来。

    神农氏,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是中医的祖师爷。

    这里面五谷其实并不都是神农时期出现的。早在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水稻、粟(小米)、谡(高粱)。而小麦和大麦、菽(豆类,类似扁豆)都是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地区最先种植的,后来才传入到了中国,神农氏时期中原大地还没有出现小麦。人类早期大体只有以上六类主要粮食作物,其中中国地区一直不太适合大麦种植,所以将稻、麦、粟、谡、菽并称为五谷。其中以中国为发源地的有三种。今天西方的主食是面包,说明他们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大麦和小麦。而神农只是系统总结了这些作物的种植规律,发现了可供食用和药用的大量蔬菜品种和草药品种,将野草与它们区别开来。最大的贡献是豢养了水牛,发明了用于耕作的耒耜,并且用牛拉耒耜。大大减轻了农业负担。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