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吠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由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从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BC6005年,雅利安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断。

    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维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本体理论:

    《梨俱吠陀》后期,在神学上,多神论或泛神论向一神论、疑神论过渡;在哲学上多元论向一元论、二元论过渡。这时候,出现了许多关于宇宙本体的不同的或对立的观点。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一神(生主,或婆罗那神)创造宇宙;有的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论”,既承认一神(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梨俱吠陀》第10卷第82曲《造物者颂》中的观点是这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典型例子:

    先于苍天,先于大地,

    先于诸天,先于非天;

    是何胎藏,水先承受,

    复有万神,于中显现?

    尔等不知,彼造群生,

    另有一物,在尔身中。

    ……

    这首神曲的作者是地有子仙人。这位仙人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说“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或胎。这是宇宙之胎、万神之胎、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受”暗示水为万物本原。由于第一个见解与第二个见解矛盾,另一位吠陀哲学家生主子仙人在同卷的第121曲提出万物之主究竟是神还是非神的质疑。这种矛盾反映《梨俱吠陀》哲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正徘徊于精神第一性与物质第一性两种观点之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