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茅庚带着几个弟子前往台湾岛,与原住民钉子户展开谈判的同时,也为基建做一些规划。
可登陆之后,就下起了大雨,和钉子户的谈判被迫延期,茅庚考虑了一下,决定干脆将谈判推到第三日,在这两日之内,茅庚让谭晓春领衔,在前几次与这一路原住民谈判的草地上盖一个简易的亭子,这样一来,谈判便可以风雨无阻。此外茅庚也想让这些钉子户见识一下大宋的先进建筑技术,茅庚要传递的信息是,比起亭子的遮风避雨性能来,帐篷简直就是渣,就更不要说砖瓦房了。帐篷的采购价格高,一顶帐篷要六贯多,但原住民不了解两者的价格,按道理,两顶帐篷还不如一个亭子,茅庚以己度人,觉得这群钉子户说不定看过亭子之后,便不会再坚持要两顶帐篷,茅庚希望这些家伙能够接受一个棚舍补偿一个亭子的条件,大不了再加点码,茅庚的底牌,是再给亭子砌上墙。
不少厢军军兵如今也上了岛,靠海已经已经建好了一个简易的卸货栈桥,河岸边则建起了一个简易码头,各种建筑材料都在源源不断地往岛上运,木材自然是不缺的,水泥瓦也运了一些上岸,在谭晓春的组织下,七八个木工一齐动手,仅仅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建好了一个简易亭子。
茅庚在远处端详自己设计的这个亭子,由于盖顶的材料是水泥波瓦,采用的是人字形结构,而不是四面对称的四角亭、八角亭结构,兼且没有传统的飞檐,因而样子看起来有点笨,起码外形不够生动。但原住民应该还没有培养起挑剔的审美趣味,有这样的亭子已经是烧高香了,起码在实用性方面,这个亭子并不逊色,茅庚如此想道。
茅庚最后决定给这间亭子取一个名字,想一想后世的四大名亭,其中西湖的湖心亭和醉翁亭是北宋就有的,爱晚亭和陶然亭则是清代才建。亭子完工的时候正是晚霞满天,茅庚本来是准备干脆就取名“爱晚亭”的,但随即一转念,便大笔一挥,写下了三个大字——爱民亭。这个名字和这个亭子倒是十分般配,两者都跟风雅不沾边。
从何大来口中了解到,这些土著好像是分为三个小部落,那群钉子户部落是最为凶悍的一群,他们手中居然拥有铁制的兵刃,和宋军对抗最激烈也是他们,他们已经死伤了三十几个人,与他们对抗的宋军也死了两人,伤了七人。说起来,宋军不过损毁他们十四间棚舍,在茅庚的心中,就算多补偿一些给他们也无所谓。但是其中有已经达成补偿约定的老者参与谈判,故而万万不能轻易提高补偿标准,否则就必须一碗水端平,全部提高标准。搞不好还会造成另一帮土著的误解,那就被动了。
第三天,钉子户代表如约而至,同来的还有原住民一方首倡和平谈判的那位老者,原住民钉子户的代表是三个人,而茅庚这边,何大来与莫小八是当然的代表,据说原住民一看到莫小八额头上醒目的肿包,就会变得心平气和起来,莫小八的存在无形中会增进和谐气氛,他是一定要到场的。另一个则是郭希先,郭希先是武举,文武双全,假若对方要动武,郭希先自保之余,还能护着一些茅庚。
双方协商的亭子距离大宋这一方的人马有一百步(一步一米五)之遥,这是原住民钉子户他们那一方坚持要这样的,他们担心宋人使诈偷袭,一定要大宋的大队人马远离弓箭的射程,才肯赴约谈判。
茅庚和郭希先都身穿大宋官服,只有何大来铠甲头盔穿戴整齐,莫小八则还是那样,一身甲胄却唯独未带头盔,土著们都习惯看到莫小八这个样子。
茅庚对于这次谈判还是有些信心的,为此做了许多功课。但原住民钉子户对于宋人派出新的谈判代表,并没有显示出灵活的一面。
茅庚提出一间棚舍补偿一间亭子,原住民代表一致摇头。好吧,茅庚决定退一步,画出了砖瓦房的图样,提出要不然一间棚舍补偿一间砖瓦房也行,只是需要原住民自己砌墙,由大宋厢军搭好屋架,并提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