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有些荒谬可笑。
但是格莱美并不会因为“指导聆听”权威xìng的遗失就没有了价值,因为它还具有制作层面上的指导意义,对于那些唱片工业领域的老板和制作人来说,格莱美的奖项都值得大家好好琢磨个中原因。
比如说年度最佳制片,其中的录音混音技巧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研究的;比如说年度最佳歌曲中,一首优秀歌曲的制作技巧已经它和时代背景的融合,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四大综合类奖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意义所在。
可问题就在于,无论是聆听指导还是制作指导,如果格莱美只专注于专业,对于人气、销量方面并不注重,那么指导的意义势必就将会被削弱,乃至无人关注。简单来说就是,格莱美的举办也是要huā钱的,没有了收视率没有了关注度,那么颁奖典礼找不到赞助商,也就办不下去了。
所以,近年来,格莱美一直在努力寻求平衡,四十六届搞砸了,碧昂斯的大获全胜让颁奖典礼的流行度达到了一个巅峰;四十七届成绩不俗,提拔诺拉一琼斯受到了好评;四十八届中规中矩,无论是奖项还是收视率都无功无过;四十九届赢得了收视率输了。碑,特别是对埃文一贝尔奖项的安排,绝对可以说是一出悲惨的闹剧;而到了五十届,则是彻头彻尾陷入了泥沼。
刚刚举行完自己五十岁生rì的格莱美从各方各面来说,都面临一个临界点。过于商业化依旧是一个诟病,非议不断是第二个打击,观众关注力的下降则是致命一击,现在来看格莱美的情况就是:即使商业化了也没有人关注,不仅没有人关注,还要被骂得狗血淋头。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格莱美已经在为了讨好观众而尽力了,结果观众却不买账!
“令人失望的”当这样的形容词放在了格莱美的面前,这确实是没有想到的一个局面。这个词汇是来自“滚石”对于第五十届格莱美的乐评标题。
“经历了去年的惨剧之后,今年的格莱美不仅没有好转,还滑向了更加可怕的深渊。
艾米一怀恩豪斯之所以能赢,是因为她的专辑是赢得各个提名之中销量做小前二的歌手,美国因素的浓厚则是她获奖的第二个原因,除此之外,我找不出她比菲斯特、坎耶一维斯特、喷火战机乐队更加出sè的原因。当然,她没有贾斯汀一汀布莱克、碧昂斯和蕾哈娜的流行气息那么浓厚,则勉强算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焦点。
赫比一汉考的获奖则更像是一群出sè制作人的胜利,诺拉一琼斯、蒂娜特纳、莱昂纳德一科恩的携手,再加上爵士音乐家的老而弥坚,才让赫比一汉考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留声机。
每一年,我都期盼着格莱美上能够看到一些黑马,但自从埃文一贝尔和诺拉一琼斯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惊喜的感觉了。这几年来,我觉得格莱美的夜晚就好像是美国人一年到头最中规中矩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叛逆,根本就没有冷门。一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这只是一场唱片工业颁发的商业评定资格证,告诉那些获奖人:你们很优秀,因为你们为美国唱片工业完成了出sè的创收工作。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意义。”
“滚石”对格莱美的评语不可谓不重,甚至可以说是严厉的。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格莱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就一直在被诟病过于商业化,即使在埃文一贝尔大获全胜的那几届也是如此,不过唯一不同的是,埃文一贝尔的专辑“音乐至上”这才使得格莱美的商业气息稍微没有那么令人讨厌而已。但真正考虑一番就可以看出,埃文一贝尔拿奖,其实也是商业上的一种胜利,因为埃文一贝尔的专辑往往都能够取得惊人的销量成绩。
那么,从这里又看出什么了呢?商业,从来都不是可耻的一件事,因为大家都知道,格莱美要举办下去,没有广告赞助是不可能的事。但向商业妥协、向观众示好,并不代表音乐本身的流逝。还是那句话“没有音乐只有流行……”这是绝对不行的。
格莱美一直努力在寻找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这同时也是每一个颁奖典礼必须探索的重点。但目前看来,格莱美的天平上商业成分实在太多了,也许,经过这样一个糟糕的五十岁生rì,格莱美是应该痛定思痛了。因为,如果再不反省,即使有了商业依旧流逝观众,那么,格莱美还能坚持多久,就是一个不久之后浮现在视线之内的问题了。
一万二更新求月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