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二章 中国的备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通过《中德易货协定》,中德贸易剧增。从1933年到1937年,中国对德国进出口贸易都有增长的趋势。德国在中国出口贸易上居第四位,而在进口贸易上,到1936年已过英国,跃居第三位。同一时期,德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处于持续增长的状况。

    对于和德国合作以及经济联系的加强,实际上在1927年全国统一的新政府成立之前,就走上了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的道路。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更是加强了这一合作,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张良的个人情感和先知先觉之外,主要是因为:经过分析了战后德国所处的国际地位,认为德国同受帝国主义之压迫,有多年的合作关系与我地位平等,中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立场,德国新政府需要新近崛起的中国的支持,以提高德国在国际上的声望,两国有联合的可能性。

    同时,德国国内形势展也促使德国垄断资本家大力推动德中军事、经贸关系的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败北,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国内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马克贬值,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为了复兴和展经济,德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对于中国这一广阔的原料供应地和和因为中国经济的展,国内的市场前景非常的好,德国对于这个商品销售市场,德国垄断资本家表现了极大的关注。1929年法本公司总裁卡尔·杜伊斯伯格向德国工业联合会表示:“中国是可能变成我们巨大出口市场的唯一国家。”3o年代大危机的爆使德国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迅下降,失业人数迅增加。据德国官方统计,从1929年到193o年12月,德国失业人数从不到2oo万上升到近45o万人。这使得德国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显得尤为迫切。对此,一位法国经济学家曾指出,因为中国率先在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市场“固执的乐观主义”是出于其“不惜任何代价逃避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愿望”。而德国国家银行董事施佩尔则说得更直截了当,“只要在对中国出口上加一把力,德国巨大的失业率就能一举消失,信贷问题也能因此澄清。”

    1933至1937年期间,是德中关系展比较亲密和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希特勒德国的中心工作是排除欧洲各大国的干涉,全力扩充军备,无暇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洲。在对华政策上,纳粹政权内部各部门存在着明显分歧,国防部(1935年5月21 日改为作战部)和经济部比较倾向于把对华关系作为远东政策的重点,而里宾特洛甫及其办公室希望同日本结盟,外交部则主张与中日进行“等距离”外交。希特勒从实利主义角度出,与纳粹政权内的“亲华派”结成了暂时的同盟,基本上沿袭魏玛政府的对华友好政策,继续加强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以“确保从中获得稳定的战略原料来源”,同时,也为了以后的德国在远东的利益也不放弃与日本结盟,以利于远东繁荣两个大国之间互相制衡,保证德国在远东特殊地位。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德由前一时期单纯的民间贸易和非官方的军事往来,展为两国政府间的密切合作。

    1933年希特勒上台伊始,便在国内致力于“铸造刀剑”,准备动战争。从1933年到1937年,德**备开支从15亿猛增到11o 亿马克。然而,德国在重要的战备原料如钨、锑等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几乎为生产所需的99%的钨、锑均依赖从国外进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其时,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耗费和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库资源几近枯竭,用以购买军备原料的外汇十分紧缺。与此同时,德国日渐增长的军工产品已经远远不能被德国国内所消化,必须借助大量出口予以维持。而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苏联,又被希特勒以为顾虑英法和便于德国取得英法在扩张上的支持的原因被列为“禁区”。中国因此成为德**界、工业界以及新任德国经济部部长兼银行总裁沙赫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用以协调德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的两国的合作使得的中国的备战的度更加的快捷,也更加的充分,为后来二战期间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一直保持中立不肯宣战打下了伏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