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你们的仕途有什么大的影响。”
“老大,你说什么呢?你以为是你一人的事吗?我们大家身上早就印上了你的大名。你的好坏都关系到大家的好坏,这一点从官职的名称上就能看出。我们大家的官职都叫上书房行走,这个以前从未听闻过的官职居然全都用在我们大家的身上,这说明什么问题?皇帝早把咱们给强行绑在一起了,都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杜如晦考虑的很深,敏锐性真的好强,仅仅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就能看出其中的道道。杜如晦说的没错,此时的他们身上基本算是有了姜松的印记,这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姜松在隋朝中名声不好,特别是在儒士心中更是坏透顶。身上有姜松印记的人,就算是以后离开姜松,同样也很难再受到其他派系的重用。
姜松自己当时只是想忽悠一下皇帝,谁知道皇帝老儿居然把姜松身边的所有官员会都委任为上书房行走,让原本在清朝具有宰相权力的官职全变了样,成了一个鸡勒,有点不沦不类的味道。皇帝老儿是什么想法姜松不清楚,不过姜松只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姜松身边的人有了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整体。
姜松身边的人,房玄龄、杜如晦是姜松主动寻找到的,和姜松肯定是一条心,这一点不用质疑,虞世南是在朝中不受重用,主动靠上来的,和姜松当然不会分彼此,和姜松也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杜淹、韦福嗣二人是被皇帝流放多年,由房玄龄推荐而来,算得上是姜松向皇帝要来的人才。虽然这二人在很多时候还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听了杜如晦的话后,二个微微一愣!以前还真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事。这件事后,想别二人应该会认真考虑一下今后的路要怎样走了。
至于黄舍人,早就被姜松拉拢腐蚀,可以算是和姜松穿一条裤子。在正常情况下,黄舍人是不会给姜松添乱。毕竟有姜松一名朋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除非是姜松真的倒霉,否则一般情况下黄舍人不会反水。
“老大,诸位,其实大家不用考虑太多。这次咱们出使的事务虽然无法完成,正如老大所说,咱们确实是开辟出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到时候只要把航海路线图上交给皇帝,再加上咱们为皇帝赚到的钱,应该不会为难咱们老大。”
房玄龄摇头道:“大书法家的话虽有道理,不过朝中官员对永年一直都抱有成见。有机会弹劾永年的话,那些言官、重臣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朝中官员的目的不仅仅是想打压永年,最关键是想把海关总署掌控在手中,这是朝中重臣心中的想法。毕竟海关总署对于朝中官员来说貌似是块肥肉,诱惑力真的太大。谁掌控的海关总署就相当于手上拥有一定的实力。”
房玄龄的分析是对的,开始时皇帝虽给姜松一个正五品的官职,朝中官员有的心中是妒嫉,却也没有当一回事。毕竟上书房行走这官职有点不沦不类,手中没有任何的实权。后来从姜松被皇帝委任为海关总署的负责人后,朝中重臣就开始上奏皇帝,要求更换海关总署的负责人,说姜松岁数太小,怕办不好事等之类的借口。
海关总署不仅仅是税上的钱有一半可以自主支配,这个诱惑力太大,朝中官员都眼红,这是傻子都明白的。这权力大得连户部尚书都眼红,更别说其他朝中官员了。如果再加上海关巡逻队的力量,朝中官员更是知道掌控在手中的重要性和好处。
“老大,玄龄兄,海关总署咱们暂时就别想了。如果不出错的话,估计海关总署的负责人早就更换了。幸好咱们老大提前做了准备,否则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黄舍人听后惊呼道:“克明,不会是你瞎猜测吧!皇帝可是答应永年老弟说不会轻易更换海关总署的人选。难道皇帝真的会乘永年老弟远航时下手?”
杜如晦的猜测和姜松心中的猜测一样,毕竟这事早在出海前就分析研究过,也做了必要的准备。研究这类事时,姜松当然不会让黄舍人参加,姜松对太监没有任何的信任感,觉得太监的心理太变态,都不是好货。历史上那么多的事,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黄公公,克明的话不是瞎猜,确实有这种可能。你自己也清楚,在洛阳时朝中官员有多少上奏的,不都是盯上海关总署那位置吗?如果朝中官员继续纠缠的话,皇帝也很难压下来。再说了,皇帝也不一定会压,当时皇帝答应我不变动不过是权宜之计,不能太当真。”
杜淹听后惊叫道:“老大,你的意思是咱们今后只有乖乖的帮皇帝做远洋贸易了?”
“执礼,远洋贸易不论今后皇帝是否继续进行,我都会派人长期坚持下去。至于咱们今后的仕途现在无法预测,只能是返回洛阳后再看情况。当然,到时候如果你们有更好的去处,我不会阻挡你们,你们可以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