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科院的专家正在分析这一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成因。
“近年以来,西方的投资银行,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开始建立了在东南亚的金融服务垄断地位。有分析指出,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六个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各大机构投资者在六个东南亚经济体所发行的金融工具的绝大部分。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东南亚国外资本的五成以上的份额。”这位六十多岁的经济学家侃侃而谈道,“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还有其重要的内因,这就是对美元依赖形成的经济脆弱性,使亚洲货币,成为美元刀的刀下鬼。为了吸引外资,尤其是美元直接投资,以外向型即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导的亚洲各国,纷纷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这样外国直接投资在投资到期后就不会因为汇率波动承受汇率损失。”
见众人有些不明白,他接着解释道,“比如说,美元的投资人以相当高的利率放贷,在贷款到期时,他们还可以以固定汇率用当地货币换回美元,获得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如果汇率下跌,就是当地货币贬值,那他们就会损失,损失的大小取决于贬值幅度。简言之,这些投资机构是在赌当地政府有能力维持住固定汇率。因此,固定汇率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
关于这一点,范无病也是深有体会的,当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盈余,亚洲各国纷纷采取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汇率盯住美元,就是以货币贬值的办法取得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在九十年代初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人民币从汇率改革前的一美元兑两元人民币贬值到一美元兑八点三元人民币。
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经济体就可以搭美元贬值的顺风车。
不过这样做也隐藏着一个巨大风险,就是当美元升值时,盯住美元的货币也会随之升值,那么如果其经济面支撑不了汇率的升值,或说强势,那么就是人为地高估其货币。
实际上,国际外汇市场上,一九九四年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由于美元持续地大幅度升值,泰铢等东南亚主要货币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不断走强,削弱了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出口下降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
而经常账户是国家收支最重要的项目,经常项目逆差,就得借钱过日子。一般有两种借法,一是使本币贬值,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盈余,以贸易盈余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然政府也可以实施出口补贴,比如出口退税等增加盈余,但这会受到限制。
但是固定汇率是吸引外国资金的必要条件,要降低汇率就要实行汇率自由浮动,这是一个矛盾。
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用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策调整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开放,即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入、流出,而且,必须是流入大于流出,才会有资本项目盈余。
在盯住制度下,由于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面对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泰国政府实际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即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
盯住制度与高利率政策的结合,使投机性资本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这时,国外资本尤其是热钱就大量涌入泰国。
资本的大量流入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办法锁定这些资本,使之更长久地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服务,那问题就严重了,短期资本显然更多的是投机资本。
“在短期资本开始外流的情况下,泰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需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为了维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为了防止外资流出和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去年,泰国利率达到十…二五个百分点,成为当时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最高水平。”经济专家分析道,“面对如此高的利率,泰国政府的压力显然是非常大的,国家经济也就走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
************今日第一更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