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7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伯勤,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你必须得想法子将这万民书递到天子跟前去。助天子一臂之力。”他的眼神极是精神,和面上挂着的浅笑很是不一样,“伯勤,天子为何推行除籍?大家都不是蠢的,能想到。否则诸番也不会蠢蠢欲动了。”

    “先生说的是。”朱载堉从恩师的手里重新接过万民书,“不知先生此番入京,是为着什么?”

    冯大儒因上了年纪,久坐有些累,换了个舒服些的姿势。“一来,”他指了指朱载堉,“怕我这不肖学生想不明白,过来指点指点。这二嘛,”他清了清嗓子,“虽然没请我,但我还是想来瞧瞧,你这闻名遐迩的义学馆,究竟是个什么样儿的。”

    “先生自陕西过来,一路辛劳了。”朱载堉道,“本也想请先生过来授学的,唯恐路途艰险,叫先生受累。”

    冯大儒眼睛一瞪,“累什么累?我辈纵览圣人之言,传圣人之意,能叫累?”

    “不能。”

    冯大儒这才满意地点头,“你起来吧,年纪也不小了,总跪着也不像个事儿。”他指了指身边的座儿,“来,我同你说说话。”

    朱载堉不敢辩驳,只得坐下,不过屁股挨着点边儿。“先生请讲。”

    “唔,”老先生捋须,“你现在,还能在河南的宗亲里头说上话吗?”

    朱载堉想了想,“还能有几分把握吧。不过成不成,得看事,看人。”诸如先前向京官收贿的三藩,就绝对和他说不上话。

    “你即刻给他们写信去,同他们晓以利害,让河南的宗亲上疏,要求天子严惩楚宗。”老爷子的眼里透着精光,“告诉他们,楚宗留下,对他们绝无好处。别尽想着都是一家子人,吃同一个锅里的饭,或者天高路远,同自己没关系。这里头关系可大着呢。”

    “先生明示。”

    冯大儒不高兴了,用手点了点朱载堉,“明示明示,你这猪脑子!自己个儿想想啊倒是!”见朱载堉一副委屈的模样,心下不觉软了下来,“行吧,我就跟你说说。”

    “先从你说起。”冯大儒道,“你说,这没了天家的面子,你这义学馆,还能办的起来?没了天家的支撑,你这义学馆一年的银子能有?伯勤,我知道现在现今许是有不少人抢着送钱给你,可这里头看的是谁的面子,你自己个儿心里当是有数。”

    朱载堉正色道:“这点学生心里明白。”

    “明白?”冯大儒拿手戳着这个笨学生的额头,“你要是明白,早就给河南宗亲写信去了!”

    朱载堉又重新糊涂了起来。这……自己心里清楚能在京中立稳脚跟,靠的是天家,怎么又跟河南扯上干系了。

    冯大儒呷摸了一下,“你而今靠的是圣上,理当为了天家着想。我问你,楚藩一除,于国于民,可有好处?”

    “自然是有。”说起这个,朱载堉是知道的,“于国,少了每年的岁禄支出,可以剩下一大笔的开支;于民,湖广为天下粮仓,田赋极重,则能减轻加诸于身的田赋,肩上的担子就能轻了许多。若是勤劳肯干,兴许一年下来比之过去还能攒下些来。”

    冯大儒哼哼,“还不算太蠢。”又道,“那你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呀?”

    “自然是支持的了。”朱载堉失笑,“先生缘何有此一问?”

    冯大儒开始有些不稀得看这个学生了,把头扭去一边。“吃着天家的,用着天家的,心里也不向着人家。我问你,天家现在想要除藩,可行,不可行?”

    朱载堉犹豫了一下,摇摇头,“依我看来,不甚可行。”

    “哦?为何不可行?”冯大儒皮笑肉不笑地看着这个蠢学生。

    朱载堉细细道,“参与作乱的,并非整个楚宗,圣上想以此为借口,将整个楚藩都给除了,就会波及到不相干的人,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若是强硬为之,怕是整个宗亲都会引起震荡。藩地与天家的心就会走得越发远了。”

    “虽然现在明面上,大家都是一脉相连的大宗族。可实际上呢,也不过是各自关门自顾自的。”朱载堉皱眉,“这样下去,往后国有难,宗亲也不会愿意出力的。长此以往,国难当头。”

    冯大儒懒懒地靠在儿子取过来的隐囊上,“你呀,这心里头有数就好。”他斜睨着朱载堉,“若是,要将这不可行,变为可行呢?”

    “变为可行?”朱载堉细细思索,“若要如此,百姓、朝臣、宗亲,三者缺一不可。”

    突然间,朱载堉悟了。他算是明白老恩师此次入京的目的。而今楚宗杀了赵可怀,激起了民愤。朝臣向来看不起宗亲,现在被自己一直看不起的人给侵犯到了自己的性命,自然会赞同严惩楚藩。

    唯一可虑的,就只有宗亲。只有说服了他们,将楚藩摒弃于外,才有可能达成除藩的目的。

    冯大儒见他的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来,就知道学生已是明白过来了。他浅笑道:“伯勤,你自认与寻常宗亲不同。可实际上,这般的不作为,又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此话对于朱载堉而言,十分之重。

    “我已是老了,许多事,想不明白,也不想再去想。”冯大儒自座上颤巍巍地起来,杵着拐杖朝屋中摆着的那堆书指了指,“光是参透这些圣人言,就已经足以。”

    “伯勤,你同我不一样。纵然除爵为民,你身上依旧留着天家的血脉。大明朝的兴亡,始终与你分不开。”

    “你,好自为之吧。”

    朱载堉起身相送,对着恩师的背影长长一揖。

    看着冯大儒离开的身影,朱载堉想起了他们之间的过往。

    当年朱载堉同父亲一起在凤阳圈禁的时候,偶然一次机会,听见外头有人在讲学。因看管之人知道郑藩父子都是被冤枉的,所以也对他们看管得并不严密。这就让朱载堉有了隔墙问学的空档。

    一个在墙外讲得认真,一个在墙内听得仔细。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个月。

    彼时的朱载堉,直到离开凤阳,都不知道昔日在墙外讲学的人究竟是谁。他只明白,这一定是位高人名士。

    回到郑藩后,朱载堉百般托人,想找到这位名士。不仅是为了继续求学,也是为了感谢。凄苦的凤阳生活,只有那三个月的讲学,才是最能让朱载堉聊以慰藉的。在无数个昼夜,他反复咀嚼着听来的学问,在清寂的生活中,寻找出乐趣。

    可惜的是,朱载堉始终都不曾找到。直到几年后,郑王告诉他,有位陕西来的大儒要来郑藩,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去听听。

    朱载堉出于对大儒的仰慕,欣然前往。

    坐于上首之人刚一开口,朱载堉便潸然泪下。

    这样熟悉的,一直深深刻在脑海中的声音,今日终于能一偿夙愿。

    冯大儒与朱载堉就这样相见,继而相认。随后他正式受了朱载堉的拜师茶,收了这名学生。

    朱载堉的一生,有过许多位先生,只有这一位,相识于危难之际,又愿意倾囊相授的先生,在他心里是最不一样的。

    后来,朱载堉也曾好奇地问过冯大儒,为何凤阳的看守会同意让他在墙外授学。

    “我讲圣人言,授圣人意,他们管得着嘛。”冯大儒哼哼,“都说百官治理地方,首重教化百姓。靠什么教化?不就是圣人?!你们在里头的,都是犯了罪的不是?我用圣人来教化你们,有错没有?”

    朱载堉语噎。的确没错。

    多少年过去了,先生还是那个先生。看似放诞不羁,心里却无时无刻不怀着善念。纵不曾为官,也心系百姓。

    冯大儒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朱载堉对着一片茫茫,又一次恭敬地弯腰行礼。

    他这个学生,不是恩师所教之人中最优秀的,却一定是他费了最多心思,最为蠢钝的那一个。

    既然先生来了京城,不如就让自己养老送终,以尽孝道吧。

    多年不见,恩师的头发又白了不少。方才说话时,咳个不停,该让后头医学馆的李建元来搭个脉,给恩师调理了身子才是。

    朱载堉起身,摸了摸冯大儒在刚一见面,就打上的那半边脸。已经不疼了,可他心里还疼着。

    原以为先生是因为宗亲殴死赵巡抚,心中激愤,才一见面就打人。可实际上,这是恩师在打醒他自己,将他从那个不问世事中重新拉回这个红尘来。

    朱载堉远眺天空,先生说的没错。他是朱家之人,身负一国之责。堂堂男儿,自当立起来才是。

    在外头站了许久后,朱载堉才转回去,收拾了东西,上冯大儒的落脚处去寻人。

    既然先生入京,自当随身侍奉,方为弟子之道。

    朱常治躲在宫里,好几天都没出去。老实地在兄长榻前,陪他说话解闷。直到单保探听了消息,从外头回来,这才叫他高兴起来。

    单保冲两位殿下拱手,将朱载堉交给自己的万民书从怀中取出来。“说是陕西当地的百姓,听说赵巡抚枉死,上书请愿,望陛下严惩凶徒。”

    “这是自然的。”朱常溆自单保手里接过,仔细看了看,递给身边探头探脑的朱常治,“赵可怀,的确可惜了。”

    朱常治扭头看他,“皇兄,这哪里就是你的错了?先前我俩一同去的武昌府,若是因此你就要揽错上身,岂非我也有错了?”他腆着脸凑过去,“莫非皇兄还舍得叫我挨了父皇、母后的罚?”

    “自然舍得。”朱常溆面不改色,“有错自当该罚。”抢在朱常治说话前,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朱常治闭上嘴,转头巴巴地望着单保。“叔父提了我不曾?我能不能出宫去了?整日陪着皇兄,我迟早被他给气死。”

    朱常溆似笑非笑地斜了他一眼。

    单保“噗”的一声就笑了,赶紧用手把嘴捂上,生生把笑憋回去,才道:“让殿下去呢,说是要介绍人给殿下认识。”

    朱常治登时就活过来了,“我就说嘛,叔父一定最疼我的。明儿个我就出宫去见他,好几日没见,心里可想了。”

    明天就能再不见皇兄,也气不着啦。哈哈哈哈哈!

    朱常溆捏着万民书,想了想,让单保过来给自己更衣,“我上边上的主殿去见父皇。”临走前叮嘱弟弟,“你乖乖地呆在这儿,别乱跑知道不?这要是被朝臣瞧见了,又要上疏弹劾你。”

    “弹劾呗。”朱常治不在乎地道,“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先前我总跑出宫,也不见他们少弹劾了。这种事,随意吧。我是君子,何惧小人。”胸膛拍得啪啪响。

    朱常溆被他给逗乐了,笑着指指他,摇着头出了门。

    主殿里,朱翊钧正在看新从湖广送来的奏疏。因湖广宗亲之乱,这几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送来京中。阁臣将此事列为头等要事,凡是涉及了,即刻就携奏疏入宫觐见天子,商讨对策。

    “父皇。”朱常溆向父亲行礼,“今日可有好消息?”

    朱翊钧点点头,“秦良玉的确是个能将,恶徒已经伏诛了。”他举着奏疏,“来,你也看看。”

    朱常溆点头应了,“儿臣也有东西想给父皇看看。”他将万民书摆上朱翊钧的案桌,“是叔父托人送来的。”

    “哦?”朱翊钧把奏疏交给儿子,自己展开了万民书细看。

    朱常溆并不将奏疏很放在心上,朱华赿那些人不过是一时,成不了气候,被压下来是迟早的事。

    当下要紧的,是如何处置了楚藩。

    依着朱常溆的想法,时至今日,楚藩已是不除也要除。可如何尽量避免对其他宗亲的猜忌,是重中之重。

    况且,他还不知道父亲心中的想法是什么。

    朱翊钧将万民书细细看了,泪盈于睫,“赵可怀,却是个好官。”

    “若非能吏、清吏,百姓也不会自发上书。听说,怕到了京城无人敢接,还是叔父的恩师挺身而出,快九旬的人了,执意上路。”

    朱翊钧忙问:“老人家可有事?身体还健朗?要不要请太医去瞧瞧?”

    “父皇毋须担忧,叔父已请了李建元去瞧瞧。说是无甚大病,就是一路颠簸,有些累着了。”朱常溆笑道,“父皇忘了,那位可是叔父的恩师。他必定会比我们更担心才是。”

    朱翊钧这才放下了心,“无事便好,无事便好。”随后,他捏了万民书,“武昌之乱已被镇压,现下该商量的是处置。溆儿,你怎么看?”

    赵可怀是因公殉职,礼部虽然会有扯皮,可也不敢太过分。是被宗亲打死的,拖延久了,难保被人诟病。若是再叫言官上疏,指出和宗亲有染,便是污蔑,在这个节骨眼上,怕也保不住顶上的乌纱帽。

    所以唯一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置楚宗。据吴楷最新的奏疏,也并非是所有楚宗的人都牵涉其中,为首的乃是朱华赿,涉事楚府宗人约有几百人。

    对于拥有三千多人的楚宗而言,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小了。

    朱常溆垂下眼,“父皇,儿臣现今,还是想要除藩。”

    朱翊钧没说话,双手抱胸,想着儿子的话。

    “我知道父皇心里头,也惦记着。”朱常溆平静地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断不能就这么让赵可怀白白送了死。”

    朱翊钧的脸上再看不见慈父的神情,有的仅是作为一个帝王,对于大局的全盘考虑。“你可想过,若要将楚藩除了,需要哪些人支持?各地宗亲会答应?朝中不乏反对削藩之人,他们有的是收受了贿赂,有的却是出于对朝野安稳的考虑。”

    “你打算如何说服这些人?”

    朱常溆将眼睛放在万民书上,“朝臣却是不必担心。有民望在,很是不用怕。当年人用舆情扳倒了文忠公,累得母后长跪太庙,今日也可利用舆情,逼的那些人不得不这么去做。”

    “能一样?”朱翊钧轻笑,“文忠公和你母后,说话的都是士林,是乡绅。他们掌握了整个大明朝的咽喉。可万民书上的这些,不过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他扬了扬万民书,“溆儿,你还太天真了。”

    朱常溆咬牙,“父皇说的这些,儿臣全都明白。”士林掌控外朝政局,乡绅手握财政田地,无论哪一个都比百姓说话的分量要重。甚至可以说,他们轻轻一跺脚,天家就得跌个跟头。

    “可是儿臣仍旧想试一试。父皇,”朱常溆靠近父亲,“不破,不立。凡事计较得失,瞻前顾后,总归是不行的。我们已经裹步不前太久,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朱翊钧闭上眼,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你的意思,是朕会要成为一个昏君了?”

    朱常溆面色大变,“父皇,儿臣并非这个意思!”

    “无论你是什么念头,都无关紧要。”朱翊钧睁开眼,“你说的,朕会好好考虑的。现下……你先回去休息吧。”

    朱常溆到底拗不过父亲,行了礼,离开主殿。

    在走之前,他看见那封自己带来的万民书,被压在所有奏疏的最底下。

    朱常溆不甘心地捏紧了拳头,头也不回地离开。

    作者有话要说:  你们连红包包都不要了么~快去上章留言啊= - =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