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老妪见孙儿回来了, 正想说他怎么不声不响就跑了, 却见他带来了一个人。她到底是比小孙儿多吃了几年饭的人,一看对方的衣着,还有走路的方式, 还有周身的书卷气, 就知道必是个有功名的人。

    老妪登时戒备起来。实在不是不信对方的好心, 而是自家乡, 再到踏上这北上入京之途,他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吃了太多的苦。

    这年头, 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

    想起自己那枉死的独子, 老妪的泪水又盈满了眼眶。她的儿子, 在没被县令夺走功名前,也曾是个见官不用跪拜的秀才啊。

    “祖母, 祖母, 你快看,我领了人来。”稚童拉着王家人的衣服,哀求道,“求求大爷,救救我祖父吧。”

    老妪想拒绝,却又怕老伴儿真的就此撒手人寰,不得不软下了心肠,将满腹的委屈咽下。“求这位哥儿……”她松开老伴的身子, 正要磕头,却被人给拦下,“老夫人,且当不得此礼。”

    男子见晕厥的老人家蜷缩着身子,必是冷得很,想将身上的外袍脱下来给他取暖,却又想起现在自己穿的乃是孝服。便作罢。

    他蹲下|身,探手试了试老大爷的鼻息,很是微弱。又伸手摸了额头,烫的很。“前方不远处,便是驿站。你们虽不能进去,不过边上却是有可打尖的旅店,不妨先去那处住着,我差了家中的大夫过来瞧瞧。”

    老妪欲言又止。稚童却全无顾忌,“我们身上没钱,住不了旅店。”

    男子凝神去看,见他们身上穿着单薄,衣饰早就褴褛不堪,心道确是自己忘了。想了想,又道:“且不妨在我家中的马车将就。不过,”他看着身上的孝服,“家父方过世,我们是扶棺离京的,不知可忌讳?”

    有些人是最忌讳同家有丧事的人来往的,因此方有此一问。

    老妪哪里会介意这些?路上遇着雪雨之时,他们就是连义庄都住过的。

    男子点头,咬牙扶起那老人家。他有些文弱,力气并不大,要扶一个人事不知的老人还有些吃力,站起来的时候就不稳当,脚下一个趔趄。老妪赶忙上前扶了一把。

    一行几人,跌跌撞撞地在湿滑的泥地上走着。好不容易才到了驿站门口。

    王家屏的遗孀章氏年纪也不小了,此时一直叫媳妇儿搀着在门口看着。见儿子回来,赶忙道:“外头风大,将人带进来再说。”

    王运觉摇头,“这驿站还是陛下开了金口,我们才能住下,他们却是住不得了。”又叫自己的媳妇收拾出一辆马车来,“给这一家子暂且安顿下再说。”

    章氏同媳妇儿点点头,让随行的家人速速去准备。她与这对老夫妻也算是同岁的人了,而今看他们这般光景,心里酸涩得很,不由从驿站里头出来。“这位夫人,”章氏也不嫌老妪身上脏污,“你入京可是要去寻人?”

    老妪摇摇头,操|着一口浓郁江南口音的官话,“回夫人的话,奴家是去告御状的。”这时候她却是愿意说出自己的来意了。

    方才王家准备马车的忙乱时,驿站的小吏上前给帮了忙,无意间提到了王家人的身份。

    王家屏过世后,礼部定的谥号乃是文端。老妪一行北上,途中也曾听人闲谈起当今元辅死于任上之事,不过一句过耳之言,现下想起却有了用处。

    老妪的眼泪洗刷着脸上的脏污,她用力攥紧了章氏的手,“我儿、我儿的先生,曾为文端公的学生。”她拉着孙儿跪下,在章氏的面前磕头,“求夫人为我儿洗刷冤屈,好叫他九泉之下瞑目。”

    王运觉听见这处响动,不由过来一看究竟。“老夫人,这是做什么?”他上前想将老妪扶起来,“快些起来,天寒地冻,仔细伤了膝头。”

    老妪却执意不肯,“还请文端公夫人同后人,允了奴家此事。”她又磕了个头,“虽是有相胁之意,可、可奴家实在是没法子了呀!”

    驿站门口围着看热闹的越来越多,王运觉不得已,只能将老妪同其孙子,还有自己的母亲章氏,一并请到了马车上去说话。又催了家里头养着的大夫先去后面的车,给那位老人家看病。

    章氏见老妪的神情不似作伪,虽未在心中决定要帮忙,但还是愿意听她说一说自己的冤屈。王运觉在料理完外头的事后,将琐事交给了管家,也上了车——母亲并不懂外宅事,万一这对祖孙是讹人之辈,还是得由自己这个男子出面更为妥当。

    “老夫人,您且说说,究竟遇上了什么难事?”章氏和蔼地将稚童揽过来,取了个小碟子上的点心塞到他手里,“饿了吧?尝尝看。”看着稚童狼吞虎咽地吃着点心,还有那骨瘦如柴的模样,同家中的孙儿一对比,鼻头微酸。

    老妪应了一声,用袖子擦了擦泪,“回夫人的话,奴家的娘家姓罗,世代都居于宁波鄞县。年方十六时,嫁于邻居吕氏。”她用手指了指后头的那辆车,“车上便是奴家的夫婿。”

    章氏点点头,“这么说来,你们一直都在宁波了?”

    “不错。”罗氏想起过往,脸上露出怀念的笑来,“婚后也算是琴瑟相谐,诞下一子,有幸得桃李满天下的文端公之徒指点学问,不才考中了秀才。”她抱过过完了点心,正在舔手指的孙儿。“这便是奴家那不成器的孩儿所遗之子。”

    王运觉问道:“照你所说,吕罗两家当是一直在鄞县,怎会今日北上?”

    罗氏的眼泪又一次止不住了,“原本家中也算是殷实。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有几亩良田。朝廷自来对棉桑减免了赋税,奴家家中便靠种植棉桑温饱。”

    “这几年,因湖广那一带也开始兴起了织坊,因质优价廉,抢了不少江浙织坊的营生。所以江浙一带的棉桑被压得很低。”

    “家中自此就开始过得略显艰难了,可偏那几亩良田叫当地的大户人家瞧上,硬要买了去,说是同他家的良田合成一片。这事儿我们哪里肯?本就是难以度日,若没了这些田,日子越发过得困苦了。”罗氏面容哀戚地道,“谁知道他们竟在夜里头放火烧了棉桑。”

    “我儿不忿,又因功名在身,便递了状纸,告至鄞县县衙。却叫县令以诬告为名,逐出衙门不提,更将功名也给抹去。”罗氏呜咽地抱紧了孙子,“可怜他自小身体就弱,气急之下,便病卧在床。”

    王运觉在一旁听着,只觉得鄞县这个名字特别耳熟,一时却想不起来究竟。

    稚童伸长了手,给罗氏擦泪,“祖母莫哭。”可他那张苍白的小脸上,却是苍白极了。

    罗氏握了孙儿的手,用手背擦了擦止不住的泪。“本以为事情就此了了。功名没了也就没了,本就不指望能考会试,得官身。可哪知人家却不肯,竟来家中寻仇。那日恰逢初一,奴家同老伴带着孙儿去庙会,待回了家……”

    后面的话对于罗氏而言,便是一场再也不愿回忆起来的灾难。

    稚童却在这时喃喃道:“我记得的,我娘,我娘吊在梁上。我爹在河里头。”他抱着祖母,嘤嘤哭了起来。

    罗氏强忍了心头的愤怒,将孙儿的未尽之言说了个明白。“他们上门奸污了奴家那儿媳,还将奴家卧病在榻的独子丢入河中溺死。奴家与夫婿请人写了状纸,再次告于县衙,衙门不仅没有收状纸,还将我们给赶了出来。无奈之下,只得越级去宁波知府,可……”

    罗氏咬牙切齿地道:“官官相护,刚进了知府的大门,奴家和夫婿就被按着打了五十棍子。就这样,还不肯接状纸。后来回家养了伤,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原来那户人家乃是家中有人在京中为官,鄞县县令和宁波知府惧其官威,而不愿接状。”

    王运觉道:“越级上告,按大明律确是需先杖责五十。但杖责后,仍不接状,就是宁波知府的不是了。”又道,“可有去杭州?找浙江巡抚?”

    罗氏摇头,“打听清楚了那家来历,奴家也就歇了心思。浙江巡抚乃是人家的同窗,便是去了,想来落不着什么好。”她绞着衣摆,“奴家不过是一介庶民,哪里敢和官老爷争呢?原不过是想过清净日子,一家子能吃饱穿暖,也就心满意足了。”

    章氏用帕子掖了掖眼角。“百姓之苦,盖因当地父母官不作为。偏又有那同年、同窗关系牵连,有的时候就是想帮,也有心无力。”她是王家屏的原配夫人,这数十年,见多了官场之事,不免有感而发。

    “后来那几亩良田,到底叫人给占了。我们只得另想法子做些营生过活。”罗氏爱怜地摸着孙儿的头,“只要能这孙儿抚养长大,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可世上便多得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宁波知府将我们越级上告之事了同那家人说了,许是怕我们再生事端。”罗氏咬牙道,“他们想要斩草除根,趁夜放火烧家,又抓了我孙儿……要、要……”

    罗氏哭喊道:“夫婿为护着,伤了一只手,往后再做不得重活。奴家一介妇人,又有什么能耐?这老天爷,不叫人活!”

    王运觉的目光转向了稚童,心中不觉猜测罗氏未尽之言。

    小男孩儿缩了缩身子,不自觉地将手放在自己的下|体前遮住。他眼神闪烁,不敢停留在任何地方。

    王运觉的瞳孔微缩,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睛,望着罗氏,“莫非?莫非?!”

    罗氏嚎啕道:“奴家这孙儿往后再不能人道。一家子只这一条独根,两代单传,彻底断了呀!奴家这心里头,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如何咽得下!”

    章氏听完,手里的帕子都快被绞破了。“此等天怒人怨之事,他们岂能做得出来?就不怕遭了天谴吗?!罗夫人,你要状告的究竟是何人?我倒要看看,这普天之下,谁是有这么大的胆子。”

    罗氏眼神坚定,一字一顿地道:“奴家要告的,乃是当今大学士,沈一贯。沈家仗着家中出了个大学士,在鄞县作威作福,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并不独奴一家。”罗氏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仔细保存的东西来,“这是状纸,这,是奴家搜罗得来的,沈家与假倭有私!”

    王运觉这才想起来,即将升任下一任首辅的沈一贯,可不就是宁波鄞县人?他望着罗氏摆在桌上的东西,神色肃然。

    这不是件小事。说不好,整个京师的政局都会因此而改变。

    王家,要不要趟这浑水呢?

    王运觉拿不定主意。父亲身故,他也因此丁忧。能不能在三年后复起,可说不准。沈一贯的身子健朗,三年后恐怕还在元辅的位置上。若是现在得罪了他,恐怕之后就与官途无望了。

    罗氏看出主事的乃是王运觉,见其面上犹豫,便哀求道:“奴家知道此事为难人,也不求夫人和公子多的,只盼着能指一条明路。”她拉着孙儿,在车上“怦怦”磕着头,“孙儿这般,已是此生无望,奴家与夫婿已是年迈,半只脚踩进棺材的人,便是豁出一条命去,也想讨个公道。”

    “觉儿,”章氏踌躇着开了口,“若是能帮,且就帮一把。”她心痛地看着面前这对祖孙,“实是过了头。”

    王运觉抿唇不语,半晌才道:“此事……容我想一想。”说罢,就跳下车去。

    本不过是扶棺回乡,现在却横生了枝节。

    王运觉心里拿不定主意。若文端公还在,他是会帮忙的。可现在人走茶凉,就是王家愿意帮,又有几个人愿意伸出援手呢。

    在王运觉看来,现下都已是自身难保。

    不过,若能将这事儿给推出去……王运觉停下了脚步,片刻后又动了起来。

    能推给谁呢?

    怎么就偏叫自己撞上了。

    王运觉有些懊恼,方才自己就不该去看的,起初不过是起了善心,现在倒是犯了愁。

    章氏安慰了好一会儿,见罗氏的情绪稳定些了,便挑开了帘子,看着外头紧皱了眉头的儿子。心里微微叹气。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可在她看来却是未必。

    这个儿子若能有文端公一半的果决,官途就不会止步五品。

    王运觉的心思,章氏这个做母亲的未必不清楚。坦白讲,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因此事而沾上什么不好来。略想了想,章氏的脑海中就冒出一个人来。

    当今圣上和中宫的长女,云和公主。

    因章氏的诰命之身,是外命妇中品级最高的。朱轩姝还未和离前,也曾在公主府里开宴,请过她。两人不过是点头之交,关系谈不上很好。

    不过,章氏隐约记得,云和公主却是提过,宫里头的五皇子经常会去义学馆。只不知真假,还有一虑。越级相告,以及冲撞仪仗都是要杖责的。章氏对罗氏一行心存不忍,希望可以尽量避免他们的责罚。

    车外的王运觉,倒是和母亲想到一处去了。他重新跳上车,挑了帘子进来。“罗夫人,我可差人领你去一处地方,去了你便寻那里一位姓朱的主事,将你的冤屈都同他说了。他……”王运觉犹豫了下,心里有几分愧疚,“他应当会为你做主。”

    不等罗氏道谢,章氏忙问:“那可会因冲撞了仪仗而杖责?”她看着眼前这一对老小,并不认为他们挨得住一百下棍子的打。

    “不会。”王运觉摇头,对罗氏道,“你们只管去便是了。”到时候情况如何,也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了。

    罗氏千恩万谢,有了人指出明路,她心里就有底多了。

    第二日,吕姓老人就醒了过来。他们不愿多叨扰王家,给人添麻烦,执意拖着病体上路。章氏无法,送了些银钱不说,又叮嘱了下人路途细细看顾。

    却也是不巧,到了义学馆,今日朱常治并不在馆中。冯大儒年前回了陕西,此时还未回来,馆中除了学子,就只剩下一个常驻的朱载堉。

    王家下人报了名儿,又将吕家的事儿给说了。朱载堉便同意将人给留下来。“今日殿下不在,你们且在馆中稍事歇息。”又叫自己夫人跑了一趟边上的医学馆,“请了人来给老人家看看病。”

    吕家人道谢的话说了一箩筐。

    医学馆现在人也并不多,李建元闲着没什么事,亲自跑了一趟,给他们三人都搭了脉。这一摸,就摸出了吕家那小孙孙的毛病来。

    “还有救。”李建元提笔写方子,“不过拖得时间有些久了,等大了不好说。生子当是无碍的。”

    罗氏眼中含了泪,只觉得王家是自己的贵人。现在不仅有处伸冤,就连孙儿的病也有望了。

    对她而言,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了。

    朱载堉安顿好了吕家人,回了屋子就想开了。杖责还是免不了的,就是朱常治出面,事情也得交到朝臣的手里。说到底,还是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