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8月,汉国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两艘定远舰改进型战列舰建成归国,随同两艘战列舰一同返回南美本土的人员中,除了1882年10月派遣去的本土舰船技工和海军官兵,还有四百余名德国舰船设计人员和专家、技工,他们将负责指导新京造船厂全体技工,完成两艘3500吨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任务。
1887年9月,集合了新京造船厂全体技工和兴安造船厂、皇家造船厂两家主要技术骨干,耗费两年时间,比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同期建设工程多花费了一年时间,两艘35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终于通过技术检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下水要求。
1887年11月,两艘装甲巡洋舰分别交付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服役,至此,汉国海军总共拥有两艘新锐战列舰,两艘新型装甲巡洋舰、两艘排水量3200吨级巡洋舰,八艘排水量1350吨级轻型巡洋舰,六十余艘各型鱼雷舰、补给舰、通信舰、大型运输舰在内,一共近八十艘各类舰艇,
海军主力舰艇总吨位跃居南美第二,与排名南美第一的智利海军差距不大,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
1880至1889年间,海陆军整体作战水平都提高到预期标准。
1886年9月,本土在完成技术的引入和消化后,自主制造的155毫米重炮和155毫米舰炮相继列装陆海军服役。
1888年11月,十余万国防军主力部队完成无新式武器的换装任务,仿制莫辛纳甘步枪、使用单基火药的建业6年式步取代汉华1875式步枪,成为陆军的制式武器,同时,本土第一款重型机枪,武器总体性能比第一代马克沁机枪更优秀的建业5年式重机枪,也取代了加特林手摇机枪,成为团、营级陆军单元的主要支援性重火力。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大量新技术在这一时期涌现,新技术迅速取代旧技术,很多在十年前、五年前刚刚研发出来的改进型技术,很可能被另一种性能更加优越,成本更加低廉的技术取代,
因此,为了避免辛苦研发出来的技术,仅仅保持几年的优势,便被其他西方国家破解,汉国政府将包括即将于1884年,被法国科学家发现的单基火药,1888年被诺贝尔发现的双基火药等近百种,十年内相继被破解的技术,作为交换筹码,大范围的与英、法……德、意诸国进行技术交换和交流,从西方诸国手中,换取了大小三百余种新兴技术,为本土的工业化腾飞,提供了技术储备基础。
开放、互助、技术共享是汉国政府提出的各国间技术交流的宣传口号,1880年至1889年间,近百种新型技术的输出与交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早前战争原因,与英、法、意三国间的紧张关系,各国间的经济交往逐渐趋向于开放、紧密,汉国本土生产的化工、电气等产品,也获准进入德国、奥匈帝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并且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市场份额。
汉国政府满世界寻找国家合作,进行技术交换的举动,不仅补齐了本土工业的多项短板,也为本土工业商品的输出,提供了一个渠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经济时期,而帝国主义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市场和本国附属的殖民地只允许本国商品进入,外国商品不经允许,绝对不能进去本国市场。
庞大的殖民地市场为英法两国提供了庞大的工业市场,大量的本土工业商品通过远洋运输,进入殖民地,然后以垄断性的姿态大肆倾销,最终获取极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后发工业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本土的工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走向扩张海外市场的道路,这也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德国等后发工业强国挑战英法殖民秩序的主要原因。
和德国、美国相比,汉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本土市场饱和的程度,但是在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即将完成时,面对本土工业产能突飞猛进般的扩张速度,提前筹划本土产品未来的海外市场布局,已经是一件摆在政府眼前的要事。
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托马斯通过向衬有白云石的贝塞麦转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广泛利用含磷铁矿、提高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有了可能。
1879年德国人破解了托马斯发明的钢铁冶炼方法,并且将其应用于本土钢铁冶炼行业,
19世纪90年代初期,得知托马斯冶炼法在欧洲诸国间的传播和扩散,
汉国政府对这一最新技术成就作出了迅速反应。
1882年12月,由汉国驻德国公使馆牵头,汉国钢铁联合体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技术引入了汉国,汉国的钢产量由此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次年,汉国生产托马斯钢1782吨,贝塞麦钢1.1万吨。
到1889年年初,受到大办铁路的影响,
汉国本土的粗钢产量达到每年24万吨的规模,生铁产量达到每年31万吨。
同一年,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