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江东小霸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五十年的开发后才奠定了江南繁华的基础。三国时期由于人们的适应性很差,水土反应很大,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现象。对于现代人来说起个红疹子,发烧感冒,可能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讲可能是性命忧关的问题。况且这一万大军,老兵只有6000,其余是去年12月才征募的新兵,很多事情有待考验,所以孙策没有冒险,所以听取程普建议,改走武进县,到武进县的京城渡口,沿江而上到芜湖,再到丹阳泾县。京城渡口只是一个小渡口.

    江北是徐州海陵县,都属于偏僻小县,这里是长江入海口了,水流湍急。

    先锋校尉陈武一路平定沿途小股的匪患后先期顺利到达渡口,和早几天到达的水军校尉统领黄盖汇合。黄盖之前在秣陵驻军以防徐州军。接到孙策调令后率大舶40艘,艨冲10艘于5日前已经到达京城渡口,一切安排完毕后,就一起来拜见孙策。陈武是孙策于三年前攻打庐江郡后楼投靠孙策,身材魁梧,作战勇敢,很符合孙策的用人标准,因功累积升校尉。黄盖是孙家老人了,忠心耿耿,治军严谨,被孙策委重任守秣陵。秣陵是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名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朝文学巨匠吴敬梓盛赞:“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由此也就看出此地的重要性了。

    孙策命令程普迅速组织登船,程普为主,蒋钦陈武为副,率8000登船直接去芜湖登录后直接去泾县。孙策率2000人马走陆路直接去丹阳郡治宛陵县。两天后,孙策人马已经过句容,再经过淮水后到达溧水县,溧水县长黄俊早就在门口出来迎接。

    城门口,黄俊目无表情,向前看着远方。

    有太多无赖的神情在这位县令的眼中。是的,他从心中很厌恶这些佣兵自重的诸侯,他已经忘记了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厌恶那些佣兵自重的军阀。黄俊出自溧水县贫寒之家,中平元年,又到前丹阳太守闽芝所开办的书院学习<论语>。黄俊很感谢太守闽芝大人,虽然说太守闽芝不见得认识黄俊,其实闽太守也只是自己喜欢论语,所以出资修建书院,寻找志同道合人,坐而论道。董卓乱政后,丹阳郡也不能幸免,闽太守一家在丹阳遭到兵祸。但是,是他给了黄俊出身进仕之机会,不管什么年代,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付出比贵族子弟更多的汗水与努力。黄俊做到了,后在溧水县户曹手下当小吏,加之做事尽心尽力,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家里有双老,还有兄妹,都靠他一人赡养,日子虽然艰辛。但黄俊相信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的,这可能是大多数寒门子弟的人生奋斗轨迹。黄巾起义波及江东,也影响到了黄俊,他只是一个文人,既救不了家人,甚至有时候他都救不了自己!他的家人在中平六年的时候先后遭兵乱。他自己则幸免下来。溧水县的县长换了一拨又一拨,他去年终于被太守朱治任命为县长,但黄俊却高兴不起来。他的心已经麻木了。他是儒门子弟,信奉的是天子居朝堂,社稷由大夫的信条。现在的大汉对黄俊老说,于内家人不在,于外天子年幼,先有董卓,后有李傕郭汜,不知后面还有谁?

    讨逆将军又要去征讨那些刁民与土匪了。也不知道那些匪盗中有没有自己的乡亲?百姓家中食不果腹,家无余粮,但太守县令还是要收粮,百姓如是就上山躲避,如是也就成了官军口中的刁民土匪了。黄俊很是向往旧时的岁月生活!

    。。。。。。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