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那老人已经走出来,看上去年纪有点大,但力气却不小,好像经常做搬运的人。
只见,那个铜炉比电饭锅还大,在他手上却没有多少重量一样。一边走过来,还能一边应付大家,跟大家说话。
“这个铜炉,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小的时候,我还挺自己爷爷说过,千万不要拿出去示人。一直留到现在,老朽觉得,也没有必要再留下去。很快,我也会搬走,现在儿女都在国外生活,一个人留在国内也没意思。”那老人说道。
王世忠等人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这些人的话,信一半就很不错了。无论是买卖古董的人,几乎都在编故事。
“我们先看看吧!”很少说话,笑眯眯的钱仲书忽然说道。
王世忠也点点头:“对的,先看吧!只要物件是真品,价钱不是问题。”
确实,对王世忠来说,钱就是一串数字,他自己也不知道,家族到底有多少财富。他们王家,传承了那么多年,现在主要产业就是在国外。论财富,国内所谓的首富,在他眼里不算什么,顶多就是嗤笑一声。
只是,这几年来,尤其是接下来,国外的产业有意逐渐搬回国内。
现在,国内的环境比较适合投资,而且在全球经济滞后的情况下,中国大陆的经济却发展比较好,也是大家所看中的。
他自小就在父辈、长辈的影响下,对中国文物有兴趣。
他爷爷曾经跟他说过,有机会的话,尽量将流失海外的中国宝物找回来。因此,这三四年来,在海外,他走了许多地方,也回收了不少的文物。
首先,钱仲书就拿出小型的仪器,开始对铜炉进行物质分析等等。跟杨奕等人的鉴定方式,明显不一样。
“王老板放心,物件怎么说也是我太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肯定是老东西。至于是不是真正的宣德炉,就得看你们的眼光。不过,目前来看,所有看过我这铜炉的人,都几乎肯定,这就是明朝的宣德炉。”那老人笑道。
杨奕也靠近,看了一会,从造工上面看,无疑是非常精美的。
从造型、花纹、颜色等等,都有明朝宣德时期的痕迹。物件研究了一会,也看不出什么瑕疵来。
“这颜色佛经纸色,非常好的表现。”陈浩文开口道。
鉴定铜器,我们一般从几个方面下手,其中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
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
王军捧起铜炉,掂量了一下,细细回味。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是明朝的吗?”闫景辉在一旁询问道。
王军迟疑一下,然后点头:“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从我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明朝的物件没有错。”
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