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征战中,大石有意识的征调更多的燕云汉儿打仗,发现并没有明显的战斗力下降。
燕云汉儿可用,本是一件对大辽有利的事情,可却让大石不免忧虑起来。
汉儿可以做骑兵了,那契丹人怎么办?
失去了独有的优势,跟汉儿一起支撑这个国家的时候,契丹人是不是会被汉儿压倒。
这不是杞人忧天,在撒马尔干、巴拉沙衮周边跟契丹人杂居的汉儿,经过这几年恢复,已经普遍比底层契丹人适应的更好,他们更富裕,更朝气蓬勃,因为他们的空间更广阔。
契丹人能干什么?骑马放牧!汉儿也能做。
汉儿能干什么?骑马放牧!耕地读书!做工,经商,当官,他们似乎什么都能干。
耶律大石不由想起几年前燕王劝告他的事情,希望契丹人能转型为生产民族,当时他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根本不以为意。这几年沉静下来后发现,契丹人已经越来越虚弱。
当女真人、漠北人没出现在西域之前,契丹人似乎很能打。可是跟这些强大民族一起作战的时候,契丹人总显得输人一筹。没有女真人坚韧,也没有漠北人天生的凶狠。
生产那一套,大石不是全不放在心上,他从燕王哪里带来了种羊,送到了波斯去养。波斯人善于养羊,还真给他们养活了,繁育出了一大群山羊。羊绒也纺成了绒布,并且采用了东罗马人拆分丝绸的做法,将这些珍贵的山羊绒跟波斯细羊毛混纺,充作羊绒卖到宋国。虽然质量有所下降,但产量大大提高。
波斯人做出这些技术之后,很快就传入了农牧并行的巴拉沙衮和撒马尔干地区,这里的汉儿妇女学会了。他们纺织出的混纺羊绒,甚至比波斯人的更好,不是技术上有突破,而是他们能纺出符合宋人喜好的产品,在羊绒上用制作蜀锦的技艺,编制出宋人风格的图案。
虽然官方名义上是将汉儿当做国族,一视同仁,可大石等权贵还是有意识的给予了契丹人更多资源,分配给契丹人游牧的牧场广大无边,比以前在漠北、漠南的还大。可是契丹人依然比宋人贫困,不止是宋人更勤劳,还跟契丹人的恶习有关。
他们不读书,骑马放牧,四时围猎。一旦闲暇,立刻酗酒。汉儿制作出的各种巧件儿,将他们手里的钱财榨的干干净净。
为这种事情忧虑的,已经不止大石一人。而是一大群契丹权贵在忧虑,可他们都清楚,排斥汉儿的代价他们承受不了。他们做了各种努力,试图规训契丹人的习性,他们组织汉儿妇人教授契丹妇人纺织毛料。甚至强制契丹少年读书识字。可他们做的依然不好,无数契丹妇人抱怨她们没有汉儿妇的巧手,契丹少年在学堂里更喜欢打架斗殴。任何一座学堂中,学习成绩最差的,永远是一群契丹少年。
大石觉得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忍着耻辱,能想象到燕王那个混蛋会以什么样的高傲嘴脸教育他的口气,他还是写信向燕王请教。
燕王告诉他一个道理,有教无类。燕王说,契丹少年学不好,不是他们笨,而是习性使然,得找到更适合教育他们的方式。契丹人祖祖辈辈游牧,教育也需要从游牧入手。建议大石开办府学,办畜牧科,也许契丹人会有远超汉儿的天分。打架斗殴的问题,更多是一种心态。在学习不好的群体中,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反而会被歧视,这是风气问题。建议将契丹少年中的好学者单列出来,培养学风。
燕王还说,契丹人是一个纵横大漠数百年的强族,必然有极其优秀的品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作,着急不得。
不过燕王提醒大石,说西域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地区,东西方力量交汇,让这里的形势变化非常快,一个强权很难保持数代人不衰。伽色尼帝国传到第三代就盛极而衰,四分五裂,被塞尔柱帝国取代。塞尔柱帝国盛极一时,也是不到百年就迅速衰颓。
契丹人想要做草原上不落的太阳,必须拥有有别于其他草原民族的优秀品质,不能只靠放牧打猎这些别的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