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以让孩子入学为由,视察一番后,更加失望。
这里基本都是船夫漕工的孩子。
这些孩子生性更加顽劣,逃课者甚多,而先生的脑门上还有一道青肿的印记,正是学生打的。
学生们,完全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地盘了。
不多时,赵顼三人又来到一家百姓学堂。
刚好碰到一位母亲来接孩子,她称家里要盖房,孩子要回家帮忙,书就不读了,然后就一脸高兴地将孩子领走了。
在她眼里,百姓学堂可随时上,多一天少一天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
日近黄昏,赵顼从一家百姓学堂走出后,更加生气。
这一家,是先生罢课了。
先生被气得半死,连朝廷的报酬都不要了,直接离开了汴京城。
眨眼间,天色渐晚。
赵顼三人出现在一座茶馆的包间中。
赵顼阴沉着脸色,不停地喝茶。
今日,他一共逛了五家百姓学堂,没有一家让他满意,并且与他曾经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司马光只顾着建百姓学堂,也没想到学堂竟然是这个样子,心中甚是愧疚。
“官家,这……这,臣没想到这些孩子会如此不听话,现在汴京城经商氛围浓重,那些孩子的父母们对读书没有那么看重了、另外,学堂的先生们基本都无功名官位,又是免费,根本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是不是我们对那些孩子们太好了?学堂一免费,百姓们便不重视了!”
赵顼深呼一口气,先将心里的这股火气卸下来,然后开口道:“这些孩子生性顽劣,不爱读书,乃是家庭影响,这需要慢慢调整。朕在想,我们到底还有哪里做的不对。”
“其一,先生不对。”赵顼说道。
司马光一愣,道:“官家,在臣看来,这些教书的先生已经算尽力了,他们怎么不对呢?”
“不是先生们做错了,是我们没有没有请对先生。朝廷给百姓学堂的先生多少月钱?”赵顼问道。
“每月两千钱。”司马光如实回答道。
两千钱,即两贯钱。
而当下稍微有些名望的私塾先生都至少每月八贯钱起步。
“怪不得教书者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头呢!这些老学究本来就是科举的失败者,整日里只会之乎者也,死记硬背,能教出什么好学生?先生必须要换,中书明日给朕拿出一个主意。”
“不要考虑花钱多少,朕愿意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砸钱!”赵顼又补充道。
“其二,学生不对。”
“年龄相差太大者,不能聚于一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书籍,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读书。不然读了一肚子死书,有何用?”
“是,臣今晚就去找国子监的教谕们根据年龄筛选不同的书籍。”
“其三,所学内容不对!”
“孔孟不是不能读,四书五经不是不能学,但完全去读四书五经,则是限制了我大宋的未来,这一批孩子,不能再像太学那群书生般死板了,要因材施教,而不是所有人都为了科举做官而读书!”
“其四,是朕不对。”
“朕让中书迅速发展百姓学堂有些冒进了,如此做法,只会增加下面的压力。要想一个法子,让百姓学堂正常的运营起来。学生尊师重道,先生愿意青囊传授,而学生的父母们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一旁,司马光都快哭出来了。
官家那句,是朕不对,分明是打他的脸呢!
此事,都是他总领负责的。
而今搞的先生不对,学生不对,所学内容不对,甚至官家都觉得自己不对了。
他觉得,自己的罪过才最大。
“官家,臣今晚通宵达旦也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不让官家再为此焦虑担心!”司马光一脸认真地说道。
赵顼点了点头,然后便返回皇宫了。
自始自终,赵顼都没有批评司马光。
因为赵顼明白,此事之错,不在司马光,是自己一直让中书迅速执行,才导致出现了许多隐患。
后世的一些措施,若不符合当下的民情,一定会出大问题。
这是赵顼今日的感悟。
赵顼回宫后,甚是疲累,洗了个热水澡后,便搂着华沁一睡了。
当下的赵顼,也是雨露均沾。一晚找华沁一,一晚找向芯儿,一晚找林映衣。
一碗水端平,实乃帝王楷模。
而此刻,司马光则是忙碌起来。
他先将韩琦、富弼、曾公亮三人邀请到中书衙门,然后又把学士院的欧阳修、王安石、王陶三人请了过来,随后又将国子监祭酒、司业,也都喊了过来。
韩琦等人聚在中书衙门内,都是一脸懵。
紧接着,司马光快步走了进来,人未到,而哭腔先行。
“诸位,无论如何今晚你们也要帮帮我呀,我……我……今晚要是想不出对策,明早我……我就去跳汴河!”
韩琦等人从未见司马光如此失态过,皆是一头雾水。
“什么对策,你倒是说清楚呀?”向来脾气急躁的曾公亮说道。
当即。
司马光就将今日官家视察百姓学堂的事情讲了出来。
且重点讲述了赵顼提出的四个不对:先生不对,学生不对,所学内容不对,官家不对。
听完后,王安石撇嘴看向司马光。
“司马君实,官家也没有斥责你呀!你看你都年近半百的人了,还哭起来了,就因为这个要跳汴河,你还不如大街上那弹琴卖艺的小娘子坚强呢!”
“官家要骂我一顿,我还没那么难受,官家一句都没有骂我,那说明我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司马光一脸沮丧。
说罢,司马光转身将大门一关,插上了门栓。
“今晚,想不出解决四不对的策略,咱们谁都别想出去!”
听到此话,韩琦等人不由得都笑了。
司马光向来都是温文尔雅,被称为君子典范,没想到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这位朝堂君子竟也耍起无赖来了。
韩琦正色道:“这也并非是你一人的事情,乃是整个朝廷的大事,我们理应为官家分忧。官家非常重视当下孩子的读书问题。来,我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第一个不对……”
……
中书省衙门内,烛光闪烁,不时传来官员们讨论的声音。
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氛围,正是盛世之象的前兆。